根據日本共同社報道,中日兩國政府已達成共識,將按出資比例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暫時擱置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如果報道屬實,這將是中方大讓步的方案,勢必對中國政壇和中日關係造成衝擊。
日方劃界法削中國經濟區
根據初步勘探,東海的油氣儲量達77億噸,足夠中國使用80年,同樣缺乏能源的日本,自然垂涎。自2004年10月至去年11月,中日就東海問題舉行了十一輪磋商;自2005年5月至今年2月的八次中日戰略對話,也每次都納入東海問題,但談判進展緩慢。
中日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專屬經濟區的劃界。中方認為應遵循「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分界線應在冲繩海槽一帶;日方則主張依照雙方海岸線對出海域的中間線劃界。兩種劃界法,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相差約30萬平方公里。直至今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日,雙方才達成「根據互惠原則進行共同開發」的共識。
胡錦濤在東海問題上向日方作出重大讓步,難免招致中共黨內保守派、解放軍鷹派、民間激進反日人士的批評。早前北京同意日本軍機運送救災物資到四川,就因受到內部壓力而腰斬,胡錦濤為甚麼還要再次冒險?
其實,在中日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問題上,中方的談判底線一直很明確,就是「利益可妥協、領土沒商量」。前幾年,中日關係緊張,民族情緒激化,主權之爭牽制了經濟合作的談判。隨着雙邊關係解凍,東海油氣田的談判才有機會取得突破,而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相信是胡錦濤、溫家寶全力推動的中日和解戰略。
利益共享中日關係更緊密
中方在如此重大戰略利益上的讓步,將改變日本人對中國執着於歷史、戰爭賠償、日圓貸款的印象,令中日關係因東海利益的共享更趨緊密、更不易受到衝擊。可相比擬的是,前總理朱鎔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時頂住國內壓力作出讓步,由此讓中國走上對外開放的不歸路。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