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年輕人忽略關節痛楚問題,很多時更誤會只是一般扭傷。風濕病科醫生指一項國際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發病首兩年內接受治療,不但關節可回復發病前狀況,更可擺脫終身服藥的煩惱。 記者:梁瑞琼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曾有一名20歲男患者於三年前發病,出現腳眼及腰間疼痛等病徵,當時以為是運動創傷,服用止痛藥後病情好轉,但半年前證實患上爆發性關節炎,手腕、頸部、肩膀及腳眼等關節同時發炎,盆骨關節的間隙也開始收窄,由於關節痛楚一度需要停學,接受生物制劑及甲氨喋呤治療兩星期後,病情已有好轉,並可繼續學業,估計要兩年後才可以完全停藥。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估計本港約有5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郭文亮表示患者的發病高峯期為35至50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年齡最小的患者只有10歲。他指逾七成患者的關節於病發兩年已受破壞,且不斷變形,日後或會因傷殘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平均壽命也減少約15年。
郭文亮表示,關節痛及僵硬等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但年輕患者很多時會誤以為是感冒或運動後的創傷,而長者則會以為是關節正常退化,加上炎症時好時壞,令不少人也延誤求診。他指大部份患者在出現症狀三至五年後才確診,關節其實已有不同程度損壞,即使立即用藥也不能將病情逆轉,更要終身服藥控制病情。
合併兩藥一年18萬
一項名為COMET的國際研究,將542名18歲或以上的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分為合併治療組及對照組,前者接受生物制劑「依那西普」及藥物「甲氨喋呤」治療,後者只接受甲氨喋呤治療,為期52星期。結果發現,50%合併組病人的症狀完全消失,更有部份人在用藥兩星期症狀已消退,而對照組只有28%人的症狀消退。不過,本港病人若要合併使用該兩種藥物,一年藥費高達約18萬元。
負責研究的英格蘭諾福克及諾維奇大學醫院教授DavidScott表示,甲氨喋呤可紓緩痛症及減慢病情惡化,生物制劑則可抑制引致發炎的腫瘤壞死因子,令早期患者的關節回復發病前的狀況,更不用終身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