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正處於手足口病高峯期,中醫學中雖無此病症,但可按其症狀定為「瘟病」,中文大學中醫專家指出,手足口病可由濕毒及熱毒引起,入侵抵抗力弱的小朋友,根據人體及食物的寒熱定性,建議市民可選擇薏米、扁豆等健脾去濕的食材,可將致病的濕熱毒去除,平日按四季食療進食,更能減少患病。
中大中醫學院專業顧問趙利指出,市民食用寒、熱合適的食物不但有助養生,更可防疾病,以近期肆虐本港幼稚園的手足口病為例,中醫學說中雖然並沒有此病,但按其症狀歸類為「瘟病」,屬傳染病的一種,主要是由濕毒及熱毒引致,而幼童因發育未完全,易受濕熱毒侵襲而致病,宜進食具有健脾去濕功效的食品,如薏米、扁豆等。
夏天暑濕易侵人體
中國文化中有「藥食同源」的理論,趙利指出食物和藥物各自具有一定性質,大致可分為寒凉性及溫熱性,人的體質也分為寒性及熱性,前者應多挑溫熱性食物進食,後者則要挑寒性食物,同時要避免多吃同性食物。
中醫學說認定選擇食物也要按地域及季節,趙利表示,在炎熱的地方及在夏季時應少吃溫熱食物,反之在寒冷的地方、或在冬季則可進食溫熱食物。她以夏季為例,由於此時天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侵犯人體,故飲食原則要清熱去濕,可選綠豆、薏米、赤小豆、扁豆等藥食兩用的材料烹調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