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專版<br>風箏宣揚中國文化 「鷹王」變身京奧大使

奧運專版
風箏宣揚中國文化 「鷹王」變身京奧大使

倒數54日
一人有一個奧運會。環保專家講綠色奧運,社會學家講人文奧運,科學家講科技奧運。一個奧運,各取所需。所以在奧運場館以外,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關心中國風箏還能飛得多遠,多過劉翔能跨得多快;他們關心相聲表演能否衝出中國,多於郭晶晶能否再摘金牌光榮退休。 本報記者

「奧運是個商機,是個窗口,給世界各地的人認識中國文化。」王赤峰坐在後海一條小胡同內的風箏店子內,大談他的京奧夢。王老師的風箏小店獲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評定為「家庭藝術館」,這是政府保存及宣揚傳統民間藝術的門道,旨在保存市井民居的工藝小品,有剪紙、鬃人、堆綾等等。

怕被抄襲拒福娃風箏曝光

北京志願者協會最近找來王赤峰協助攝製廣告,王老師應邀紮了一隻巨型風箏,圖案是「志願北京」的標誌。政府已邀請了他,在奧運期間拿出風箏作品做展覽,並教人造風箏、放風箏,又安排他給外國記者訪問。他做了很多以奧運為題材的風箏,例如福娃,但他不讓記者看,怕太早曝光,被人抄襲。
王老師紮作風箏的技術早已名傳中外,訪問過他的傳媒,國內有中央電視台,國外有美國《華盛頓時報》。他的風箏在美國特別有名,他常受邀請到長江,教郵輪上的美國旅客放風箏。每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王老師都會在少年宮,教導小朋友造風箏。隨着那搖曳的絲線,王赤峰廣闊交遊,世界各地都有他的箏友。
他有個外號叫「鷹王」,他造的鷹,大的有15米,長過一輛巴士;小的只是數厘米,巴掌般迷你,每隻製作需時一天至兩個月不等。鷹王的手藝師承上一代,六歲開始跟爺爺學造風箏,但他自稱青出於藍:「我的盤鷹風箏,無風也會飛,是我自創的。」

王赤峰的「志願北京」風箏。

歐美日韓遊客都慕名而來

翱翔天際的巨鷹,牽扯着的是一篇典型上一代知識分子的故事。1968年,毛主席叫全國知識青年跑去農村,接受貧苦中農的再教育。王赤峰當年19歲,被下放到內蒙古,插隊放馬。上山下鄉的生活無聊到極,王赤峰苦中作樂,一邊放馬,一邊放風箏。風箏是他的患難之交,盤鷹就是他的孩子,王赤峰每天帶着孩子散步玩耍。
王老師於1990年重返北京,在後海一條胡同內開設風箏專門店,一直經營至今。前舖後居的小店並不很起眼,但旅遊書都有介紹,歐美日韓的遊客都慕名而來。王赤峰說,中國的風箏有二千多年歷史,形態和圖案很有文化內涵,「五龍戲珠」、「比翼雙飛」,欣賞中國風箏,就如瀏覽中國文化。
每天都有外國遊客參觀王赤峰的風箏店,王老師對自己的手藝很自豪,為了傳揚這門民間藝術,他寧願放棄加建房子賣大錢,也要保留這家小店,就是為着一個可以讓外國人欣賞中國文化的小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