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恒指一口氣下跌1800點,市值蒸發114萬億元,不過,與內地股市比較,情況仍好得多。上星期上證綜合指數下跌14%,跌破3000點的心理大關,收市僅2868點,是12年來最大的一周跌幅。
股市出現恐慌性拋售嗎?
看來也不像,因為成交很低,上星期五恒指大跌431點,但成交僅590億元,其中不少的成交是沽空盤。在香港,一般股民都不會沾手這種極高風險的沽空買賣,看來,股市只剩下大鱷對大鱷在惡鬥,也許,我們就坐山觀虎鬥吧。除非賭性特強,在此時涉足股市,特別是恒指成份股的買賣,風險特大。
近來,股市出現了一些收購、私有化的行動與消息,先有收購邵氏(080)的消息,後有招商銀行(3968)全面收購永隆(096)及中信國金(183)私有化的行動。收購與私有化消息往往令股價飛漲,在熊市中,這是意外之財。當然只有預先買中者才有獎,高追者虧損的機會大過賺錢的機會。去高追其他同類股者更是屬於特高風險,倒錢落海。
成交低未見恐慌拋售
以收購、私有化本地小銀行的可能性來看,機會的確很高,本地的小銀行獨立經營,困難重重,前途暗淡。因此小銀行的大股東都有退出經營的誘因,只要有人願意付高價收購,他們一定會出讓股權。然而,收購一家上市企業,就算是小銀行,所需動用的錢也不少,談判時間會很長。永隆出現收購行動之後另一家銀行馬上也出現收購行動的機會微乎其微,高價追其他小銀行不是聰明的行為。
聰明的行為是等收購熱潮冷卻,股市大盤崩潰時,趁低價買入,然後以無比的耐心等待,等待收購行動出現在自己所持有的股票身上。
等呀等,一年一年過去,沒有收購行動怎麼辦?是的,這種機會是存在的,很多年前新加坡星展銀行收購道亨銀行時,永隆銀行的股票也炒過。之後冷卻,等了很多很多年才等到今日,因此,買下有收購可能性的股票等收購的確有「守株待兔」的感覺,當然只適合投放小量資金等運氣。
在等待的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不知真假的收購消息,每一次消息傳出,股價就漲。這時候倒是應該放手了,不必等到收購消息確實,大家不好忘記,股市該是好消息傳出時股價炒高,好消息確實後,股價下跌。近期聯通(762)、網通(906)、中電信(728)的好消息,股價在消息傳出時炒高,確認後急跌的經驗大家不該忘記吧。
作者為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