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患分離焦慮症<br>黐實阿媽怕上學

幼童患分離焦慮症
黐實阿媽怕上學

很多子女喜歡「黐住」媽媽,稍為分開一會都會百般不情願,甚至哭得死去活來,每次上學都要拉扯一番,有小童更嚴重至發噩夢、嘔吐及肚痛,大大影響日常生活。心理學家指這其實是患上「分離焦慮症」,部份容易緊張的小童或會因壓力過大而影響學業及社交,長大後患上其他焦慮症的風險也較高。 記者:梁瑞琼

現年4歲的小欣(假名)很怕上學,每次上學途經一條天橋時,都會嘔吐大作,嚇得媽媽不知如何是好,看醫生又說她沒有腸胃問題,接受心理治療才證實是分離焦慮症。原來小欣的媽媽曾有一次忘記接放學,就在小欣的心靈留下陰影,以為上學後便不能再見到媽媽,於是抗拒上學,身體在不知不覺間出現不適症狀。

會發噩夢甚至嘔吐

分離焦慮症一般只會出現在幼童身上,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梁心寶指,嬰兒在9個月大時已能分辨家人及陌生人,對長期照顧者如母親產生互信,一旦與他們分開,或接觸陌生人時便會哭。
她指,性格較易緊張及經常被不同親友照顧的兒童,出現分離焦慮症的比率較高,「可能成日畀唔同嘅人湊,令佢覺得一分開就唔知幾時先再見到媽媽。」
直至2、3歲,幼兒需要入學時,分離焦慮症更為明顯,在幼稚園門外經常見到幼童與父母「難捨難離」的場面,都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梁心寶表示,部份幼童除會哭鬧,更會「扭計」及拉扯家長的衣服,以避免與家長分離,也有幼童會發噩夢,甚至出現各種生理反應如嘔吐、肚痛等。

臨床心理學家梁心寶表示,遊戲有助兒童表達情緒及內心感受。 成啓聰攝

持續逾一月須治療

但大部份幼童的分離焦慮症都會隨年齡而消失,幼童上學約一至兩星期後,便會習慣與家人分開而不再哭鬧,但若有關症狀仍持續出現逾一個月,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需接受治療。她解釋,一些較易緊張、慢熱的幼童或會未能適應轉變而變得內向及易哭,他們出現其他焦慮症的風險也較高,如考試焦慮症,患者一遇上考試便會過度緊張而出現肚子劇痛、腹瀉及嘔吐等症狀,直接影響其學業及社交。
要預防「分離焦慮症」,梁心寶建議家長要向子女交代行蹤,讓他們明白父母只是短暫離開,更要「硬」起心腸,不要改變主意,否則便會縱容子女。

透過遊戲及畫畫找病源

分離焦慮症的成因各異,年幼患者未能表達他們感到焦慮的原因,難以對症下藥。但透過遊戲及畫畫,可讓小朋友表達心中的恐懼,從而找出焦慮源頭,再逐個拆解。

讓兒童表達情緒

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梁心寶表示,遊戲有助兒童表達情緒,例如讓兒童畫下自己的面譜,以表現他們內心的感受,再與孩子分享何時會開心或不開心。
「找不同」、「聽聲辨動物」等遊戲則可用來改善兒童的專注力及自閉症症狀,以「找不同」為例,小朋友透過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訓練其視覺專注;而播出動物的聲音,再指出所屬的動物則可訓練聽覺專注。
對於一些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則可進行類似的「MathsBingo」的遊戲,此類遊戲既可訓練其專注力,也可學習學科上的知識。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不定期舉辦各種有關兒童發展的講座,查詢電話:2186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