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報了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不看報了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二戰結束出生的嬰潮開始退休,全世界醫院生意興隆。以前聽美國同事說,退休生活的特色是買一份《紐約時報》可以讀很久很久。我想這也不錯。回到亞洲,卻發現身邊很多人不買報紙了,他們頂多上網快速瀏覽信息,而不坐在舒服的沙發椅上細聞油墨香。只有迷戀文字的世代方覺油墨香,他們要是不肯買報紙,那就別指望只吃聲光化電的下一代了。世事難料,物換星移,以往雄霸臺北的主報都在吃老本,只是這樣一路賠下去能撐多久?
美國報紙自八十年代銷路開始跌,近幾年跌勢尤猛,連執輿論之牛耳的《紐約時報》過去一年都掉了近百分之四,剩下108萬份,排名第三。其他各報更跌得面色慘綠。只有全國發行的《今日美國報》(228萬,第一)和《華爾街日報》(207萬,第二)總算持平抗跌。《今》報是新聞快餐,短小精悍,包裝漂亮而無營養。《華》報社論保守,政經採編卻極精彩。
臺北知識界朋友抱怨報紙電視狗咬狗,所見所聞盡是茶壺裏的風暴,沒事找事,該報的不報,不該報的報一大堆。他們說,媒介煞有介事,今天義正詞嚴,明天劍拔弩張,後天風消雲散,反正不愁沒有新議題放毒,這樣天天炒翻天,完全無益國計民生。有人亁脆不買報,不看電視,落得耳根清靜。如此修行玄又玄,說與世人渾不解。我說,閣下已入老妙之境,我等俗人該當如何?轉而一念,這個現象豈不應驗了英文裏killthemessenger這句話?媒介當然不是無辜的傳信人,而是社會現實的建構者,在整個人生大舞臺演的戲分不輕。但當人們看不透後臺那幫政客和說客的嘴臉,只看到前臺媒介呈現各樣醜態,他們只能把氣頭發在媒介上面了。
我問臺北的朋友出門怎麼介紹自己,他們只泛泛說在教育界服務,不敢明說是新聞系教授。好悲哀呀,一旦曝露身份,深怕枉遭一群蜜蜂刺痛:「你們是怎麼教的,新聞搞得這麼濫?」朋友像吃了黃連,無言以對,反問香港的情形如何。我說香港人不是太客氣,就是見怪不怪,無動於衷,至少我還沒有碰過這種場面。我答得有點膽怯,因為香港人應該沒有那麼客氣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