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熱錢不斷湧入,中央政府過去數月透過不同層面收集數據,以圖掌握湧入的熱錢數量及渠道,包括要求五大證券行,於5月底前完成對他們的三資企業(即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客戶資金賬戶調查,結果顯示,三資企業賬戶規模未有明顯異動,反而貿易信貸已成為熱錢進入中國的重要渠道。為堵塞漏洞,外管局正計劃,把90日以上的進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預收貨款,納入外債登記管理。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內地監管機構內部提出8種主要熱錢流入方式,未來可能作重點監控,當中分作公司和個人兩大主體。
以公司方式流入的熱錢,主要透過虛假直接投資、虛假外貿、外幣貸款、外債、向內地員工支付虛假薪酬及海外捐款,當中以虛假外貿最常見,規模亦最大,方法主要透過與境外關聯公司合作,抬高出口價額、壓低進口價格及國貨再進口。
以個人方式流入的熱錢,一種是按外管局規定的內地銀行每人每年5萬美元換滙額度,以親友名義開立多個戶口,將外幣分散換成人民幣;一種是利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港每日兌兩萬港元和每日向內地銀行滙款8萬元人民幣的安排,將錢滙入內地。據悉很多熱錢化整為零隱藏在個人和內資企業賬戶中,炒股之外,主要存放銀行及流入房地產市場。
外管局擬推貿易信貸管理
去年底,中國短期外債餘額已達2201億美元,佔全部外債餘額增加了5.3個百分點,至59%,不但為歷年之最,更高於國際25%的安全標準,當中貿易信貸餘額佔達六成,外管局認為安全風險不容忽視,為更有效監控,該局計劃將需要進行外債登記的延期付款和預收貨款期限,由目前的180日縮短至90日,並計劃實施貿易信貸額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