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由官方授權的兩會協商及達成協議,上一次是十五年前的事。相隔十五年,昨天海協、海基兩會簽署了「兩岸包機」、「陸客來台」兩項協議。馬英九說,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大步。」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重掌政權,台灣急於在兩岸經貿上有所突破,以挽救疲弱的經濟;北京則基於奧運、藏變均需要爭取國際支持以營造和諧氣氛,也有乘機改善兩岸關係的意願,於是胡錦濤先在博鰲論壇會晤當選副總統的蕭萬長,繼又會晤往訪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兩岸迅速恢復官方授權的兩會接觸,並達成兩項協議。胡錦濤昨日又會晤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兩岸關係遂擺脫長期對立,進入相互接受分立狀態的平等協商新時代。
兩岸實際上已分離超過一百年了。其中僅在二次大戰後有短暫的「統一」。自國民黨遷台後,兩岸分立,也已超過六十個寒暑。但長期以來,兩岸主政者以至人民,都認為分立是暫時的,最終必然統一。經過六十年的周折,現在兩岸終於接受,分立是目前無法改變的現實。至於未來是否統一,那是下一代或下下一代的事。世界上的事,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歐洲發生過兩次大戰,現組成幾乎等於沒有國界的歐盟。兩岸的未來,不須現在的主政者或人民操心了。
台灣在二十年前解除戒嚴並走向民主化後,社會輿論與政界人士已因民主化而漸形成台灣獨立於大陸之外的共識。但大陸主政者仍秉持大一統觀念,不願接受兩岸分立的既成事實。過去講「解放台灣」,後來講「和平統一,但不排除使用武力」。六四後,北京因遭國際孤立,謀改善兩岸關係,於是提出「一個中國」原則,但又清楚表明「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一個省」。九二年海協、海基兩會在香港會談後,北京強調「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對台灣方面提出的「各自表述」就不肯接受。就這樣,使兩會的協商延擱了十多年。到今天,北京與台北都避開了「文字障」。胡錦濤在與布殊的通話中,表示可以在「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下發展兩岸關係。接着,胡錦濤在與台灣高層的三次會晤中,不但不再提統一,甚至也不再講「一個中國」,只是講「九二共識」,講「中華民族」,講「兩岸」。台北方面,也不再強調「各自表述」。總之,雙方都刻意地模糊主權問題,但實際上,都擺出相互尊重對方主權的姿態。而這,就是接受兩岸分立的現實。這可視為兩岸關係的突破。
促使中共接受兩岸分立現實的因素,除了營造內外和諧氣氛的需要之外,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說是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正名」、「制憲」、「公投」、「去中國化」等一系列不斷挑戰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做法,使中共覺得,若不趁國民黨上台而與台灣修好,說不定下一次台灣政黨再輪替就會走向法理台獨了。抓住現在的機會,在經濟上綑綁台灣,即使日後民進黨再上台,也可以減少法理台獨的危機。兩岸關係這次突破可視為阿扁反面推動所致。
兩岸關係走向新時代,符合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預期。美國長期以來對海峽兩岸的基本方針,就是反對兩岸任何一方要單方面改變現狀。中共欲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固然是美國所反對的。陳水扁要以法理台獨去改變台海現狀,也會給美國製造麻煩。美國的「不可單方面改變現狀」的方針,是台海得以維持現狀的基礎。北京過去曾以武力威脅想試一下美國反應,結果換來了當頭棒喝。陳水扁的反中抗美政策,也使台美關係陷低潮而台灣走向孤立。經過這一、二十年的嘗試,海峽兩岸終於領悟:無論北京的對台政策,或是台北的大陸政策,必須符合美國的台海政策,才得以穩定。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正契合了美國的台海政策;胡錦濤的「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也是要契合美國的台海政策。
兩岸關係取得突破之後,未來的具體發展,相信會朝向美國國務院台灣協調處處長DouglasSpelman早前提出的「五點期待」,就是:美台關係回歸正軌,台灣強化軍事防禦,中國降低軍事威脅,中國尊重台灣的國際空間,以及兩岸展開實質對話。
現在,第一點與第五點已經實現。江丙坤在與胡錦濤會晤時,強調應讓台灣有國際空間。相信這涉及「兩個中國」的議題,會是兩岸未來官方交涉的焦點所在。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