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看公仔示範 手術後不會發噩夢<br>遊戲治療減病童焦慮

手術前看公仔示範 手術後不會發噩夢
遊戲治療減病童焦慮

【本報訊】做手術對兒童患者來說是一個噩夢,壓力或比考試更大,容易在手術麻醉時,出現恐懼情緒,並抗拒做手術,醫護人員往往要增加麻醉藥量,或延遲手術,更甚的是兒童在手術後出現發噩夢、瀨尿及失去自信心等後遺症。香港大學一項研究則發現,透過遊戲讓兒童了解手術過程,可減低手術前後的焦慮。
記者:梁瑞琼

港大謢理學系於2005至去年期間,測試在手術前,接受遊戲治療可否幫助需要接受日間手術的兒童及其家長,克服對手術的焦慮情緒,約203名年齡由7至12歲的兒童,被分為遊戲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兒童與家長被安排在手術前一星期,參觀手術室,並由專人講解麻醉過程,兒童更可嘗試使用氧氣罩等手術必備用具,對照組兒童及家長則被安排接受手術前一般的護理,兩組人於手術前後均進行焦慮指數及血壓等測試。

較少出現負面情緒

結果發現在手術前後,接受遊戲治療組的兒童及家長,焦慮指數明顯較對照組低,遊戲組的病童也表現出較少負面情緒,心跳及血壓也較穩定,而他們的家長也較滿意兒童手術前所接受的護理準備措施。

手術前,可讓兒童參觀手術室,並鼓勵使用氧氣罩等手術用具。
李浩祥博士提供圖片

孩子開心家長放心

謢理學系助理教授李浩祥指出,兒童接受的手術風險一般較低,即使事前已由成人講解,但由於他們不理解做手術的原因,故會產生較面對考試前大的焦慮,當進行手術時,面對陌生的手術室及醫護人員,更會因恐懼而情緒激動,甚至反抗,不肯做手術,需要醫護人員制止或增加麻醉藥的劑量。
李浩祥續稱,若手術為兒童帶來不開心的經歷,更會影響到他們日後的身心發展,部份兒童在手術後會發噩夢、瀨尿、失去自信心及倚賴父母,故希望透過遊戲治療,讓兒童了解做手術的麻醉過程,增加對手術室的認識,從而減低焦慮。「我哋會用個公仔示範一次麻醉過程,之後由小朋友角色扮演,仲會鼓勵佢哋試下戴氧氣罩。」他指,部份兒童最初較被動,但見其他小朋友玩得咁開心,便會加入,家長也會因此感到放心。
研究又發現遊戲更可以是一項有效的另類療治,李浩祥表示,將研究遊戲治療如何協助患上慢性疾病的兒童對抗病魔,希望以合適的遊戲灌輸正確的訊息給病童,有助他們重建自信,適應環境,日後更會研究在醫院推行遊戲治療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