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比黑臉琵鷺更留戀濕地的人

八方人物:比黑臉琵鷺更留戀濕地的人

對於黑臉琵鷺等慣於隨氣候遷徙的候鳥,當然留戀像米埔的一片天然濕地;對於在米埔工作長達17年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保護區經理楊路年,這裏同樣有數不盡的回憶。即將離職前往瑞士「拉姆薩爾公約秘書處」工作的他,強調日後仍會心繫米埔,只是在保育工作的角色稍稍調換了。

「淨係保護米埔唔夠」

自小舉家移居英國的楊路年,在1988年返港時已與米埔結下不解緣,當時他正埋首博士學位課程,研究的課題是水鳥,米埔就是他進行研究的地點。返港三年後正式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開始長達17年的米埔生活,見證米埔於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也體驗過在禽流感爆發的日子,對候鳥保護區造成的衝擊。
楊路年稱,10年前嘗試於黑臉琵鷺身上裝上追蹤器,讓他們知道鳥兒的落腳地原來遍佈神州大地,開始意識到「淨係保護米埔唔夠。」因為米埔只是牠們的中途站,若鳥兒的家不保,中途站也不會有過客。
他自言在米埔工作十分愉快,一直「冇諗過轉工」,然而隨着近年興趣轉變,視野逐漸擴闊至整個亞洲,踏入50歲的他形容,「再唔去嘗試,50幾歲就冇人請你。」於是毅然嘗試申請「拉姆薩爾公約秘書處」亞太區高級顧問一職。
成功獲聘用,楊路年將不再放眼於特區一片濕地,而是整個亞太區逾百塊濕地,職責包括如何協助各地政府成立公約管理協議。他承認在港工作的經驗,也改變了他籌劃保育工作的態度,昔日強硬反對地產發展商發展南生圍一事,教他明白透過理性對話,原來勝過激烈抗議行動。
記者 蔡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