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血壓、冠心病、甲狀腺等疾病隨時可引發心房纖顫,延誤治療更會猝死,患者心跳可較正常人快六倍,也會出現頭暈、氣喘、手腳軟弱無力等症狀,估計本港約有5.5萬名患者。有心臟科醫生指出,港人患高血壓及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令出現心房纖顫患者也越來越年輕,有患者只得20餘歲。 記者:梁德倫
心臟專科醫生陳藝賢指出,美國平均約0.89%人口患心房纖顫,80歲或以上人口約有一成人患病;若以此推算,則本港約有5.5萬名患者。他續稱,醫院管理局數字顯示,過去一年約有5,000人因心房纖顫而需進入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當中分別兩成六及一成五人同時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另外,近四成因心房纖顫入院的病人會出現併發症,包括心臟衰竭及缺血性中風等。
陳藝賢表示,心房纖顫是由於左心房連接肺靜脈的位置,有不正常細胞放出不規律的電流,令房室結不規律地刺激心臟收縮,嚴重者會使心室肌肉壞死,引發心臟衰竭。
現時心房纖顫患者的平均年齡約75歲,但由於近年冠心病及高血壓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令心房纖顫患者也越來越年輕,曾有只得20餘歲的患者需接受治療。
現時治療心房纖顫主要依靠藥物控制,例如服食薄血藥或抗心律不整藥物。不過,由於藥物成效不大,其中抗心律不整藥物只有不足兩成治癒率,而且有可能產生副作用,例如令心跳變得太慢等。
本港近年引入的導管消融手術,導管可經過大腿的靜脈進入左心房位置,將不正常細胞殺死,治癒率高達75%。患者如對藥物治療無效或副作用太大,可考慮這種治療方法。
導管消融手術有療效
59歲的張先生一直熱愛網球運動,三年前偶爾發現自己運動後經常氣喘,經診斷後證實患有心房纖顫,「個心試過三秒先跳1下,又試過一分鐘跳150幾下」。他初時以藥物控制病情,但一年多後因為藥物副作用,令心跳過慢,腦部缺乏足夠血液供應而暈倒,遂於去年接受導管消融手術,現時已完全康復,並可回復適量運動。
陳藝賢提醒市民,除冠心病及高血壓等因素外,仍有兩至四成心房纖顫患者未能找出致病原因,故建議40歲以上市民,每五年接受一次包括心電圖的身體檢查,60歲以上則應每年檢查一次,因為心房纖顫越早治療成效越佳。
心房纖顫成因
(1)不正常細胞不規律地發出電流刺激房室結
(2)房室結因而刺激心室,導致心臟不規律跳動,引發心房纖顫

常見症狀
*心跳不規律,嚴重可較平常人快六倍
*心悸
*頭暈胸悶
*氣喘
*手腳軟弱無力
資料來源:陳藝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