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骼之道:平衡運動 保養關節

健骼之道:平衡運動 保養關節

機器經多年使用後,內裏的組件及接駁位置難免會有損耗,身體關節也一樣,會因長年累月勞損出現退化及活動能力減弱等問題。當長者遇上關節無力或因關節發炎而感到痛楚時,不少人為了避「痛」,或擔心傷及關節,因而減少活動有關部位;部份長者甚至誤以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有關,誤以為多進食補充骨骼及關節的健康食品自能改善病情。

關節液供應營養

事實上,關節退化與骨質疏鬆無關,退化本身也是一個不能逆轉的進程。從西方實證醫學來說,現時也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健康食品能醫治關節退化問題。反之,適當平衡的運動能有助保養關節,強化整組肌肉、筋腱、關節膜等軟組織,即使遇有關節退化,甚至是退化性關節炎,仍能保持一定程度功能。
一般關節退化會於步行一段時間後變得痠軟無力,若發現關節不時腫脹、發熱、肌肉變硬、動作不暢順,甚至開始變形時,則有可能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需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然而,適當運動對以上兩類病者的關節保健十分重要,長時間不活動只會削弱關節,令肌肉筋腱更為脆弱與僵硬。原因是關節面的營養是由流動的關節液供應,而並非只靠血液補充,而運動能強化肌肉,保持關節穩定性,並協助關節吸取所需營養。
雖說運動能強化關節,但仍需根據年齡、需要及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活動。有骨關節炎人士不宜跑步、行樓梯、行斜路、蹲坐及坐過矮的椅子,以免增加膝關節及髖關節壓力。同時,不建議關節退化嚴重人士進行足球、欖球、拳擊等具碰撞的劇烈運動。反而步行、適當強度單車活動、游水、太極、六通拳等,能夠活動關節、保持肌肉及筋腱彈性。
若關節曾嚴重受傷,如因跌倒、碰撞性運動等引致十字韌帶撕裂、半月板軟骨受傷等,在選擇運動前應諮詢骨科醫生意見,避免因運動勞損關節,誘發退化性關節炎。
撰文: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