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國識丁:新的真的不如舊的? - 丁偉傑

歐國識丁:新的真的不如舊的? - 丁偉傑

每一屆的世界大賽,國際或者歐洲足協對於比賽和球例的本身或多或少都會有新的改變,除了一些令比賽紀律更加嚴明的改變外,大部份的新規則都會針對提高球賽的娛樂性,更直接的說法是提高入球率。

新皮球更難破網

我一直都不太同意這種做法,覺得這樣對防守一方不公平,例如在近一季因有許多灰色地帶而生爭論的越位條例,往往會令防守一方有思維上的混亂,受害的防線失球數量增加,但其實與他們技術和戰術水平無關。
今屆歐洲國家盃,比賽條例沒有大改變,一直試用的新科技因技術未成熟尚未能作出貢獻,所以最新的改變該是比賽用球。由3月開始,我在香港及廣州評述過不下15場決賽周球隊的友賽,除了一些強弱極懸殊的比賽外,很多賽事如西班牙、法國及烏克蘭,分別僅以1:0擊敗美國、哥倫比亞及瑞典,以至法國對巴拉圭、荷蘭對丹麥、克羅地亞對匈牙利的細比分和波。
各隊強隊在熱身賽基本上是盡情表現自己進攻能力,製造很多射門機會,大部份質素都不會太差,值得注意是裏面夾雜着德國門將列文及瑞典門將沙賓對足球的投訴。案中元兇就是比賽用球太輕、太飄。
進攻球員在射球時若完美接觸皮球,腳力足夠,皮球的軌迹是會突然改變,這自然成了門將的噩夢,但同時入球率低相信亦關係於進攻球員對新用球未完全適應。
或許因為想爭取時間去跟這個新設計混熟,在友誼賽中,不少進攻球員都會略比平時獨食及嘗試較多遠射。於是乎新設計普遍對球員都增加了適應上的難度,對比賽本身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會產生正面幫助呢?大家拭目以待。
nowSports足球評述員
丁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