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有大內總管,沒有白宮群英 - 陶傑

星期天休息:有大內總管,沒有白宮群英 - 陶傑

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國籍和薪酬風波,因為政府應對傲慢稚拙,正釀成一場威脅特首曾蔭權管治威信的「燒通頂」危機。曾蔭權責成政務司司長、特首辦主任、政制事務局局長「三巨頭」,帶同一夥新人會見傳媒高層拜碼頭,可惜效果不太正面。各方面的矛頭漸指向「大內總管」特首辦主任,壓力越來越大,看來曾蔭權為了止血,可能要向特首辦主任「截肢」。
曾政府上任以來,相當崇尚美國的「白宮群英」遊戲,除了模仿列根和貝理雅時期慣用的所謂「政治化妝師」,還以白宮幕僚長為藍本,加強「特首辦主任」的職權。然而特首辦主任要做到香港的白宮幕僚長,大不容易,因為美國的幕僚長(ChiefofStaff)位極群臣,負責美國總統的日常工作安排,在國內總統與誰午宴,會見那一個參議員,通由幕僚長負責。
幕僚長位高權重,實際上相當於美國的總理,必須由極為資深的政治家出任,公正嚴苛,城府深沉,而且行走官府,必須網絡通暢,人脈彌深。例如尼克遜的幕僚長海格,軍人出身,後來成為列根的國務卿;福特的幕僚長錢尼,是今日的副總統。幕僚長必須資歷豐富,見多識廣,是一名慣見江湖人面的政治老油條。
現代最出色的幕僚長,當推列根時代的李根(DonaldRegan)。李根哈佛英國文學系畢業,升讀哈佛法學院,戰時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官拜陸軍上校,相當於團長,曾參加沖繩島戰役。戰後李根投身華爾街美林證券行,由會計做起,升到美林的行政總裁,後來還出任紐約交易所主席。

李根生平橫跨軍、政、商三界,文武兼備,是列根任內金融改革的大將,後來不滿列根夫人篤信占星術,與總統夫人鬧翻。幕僚長不可以有個人野心,許多白宮的幕僚長都曾在軍中服務,美軍的訓練,確保幕僚長對國家的忠誠,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風頭讓總統承受,黑鍋自己來揹。
《白宮群英》只是電視劇的娛樂產品,學美國政治,要學其實質和本髓。特區政府的辦公室主任,由於香港地方小、精仔多、奴才眾,模仿美國,很易流於畫虎不成的雜交鬧劇。董建華時代的特首特別助理,一位綽號公公,奉命干預大學的民意調查。此外,當時的特首辦主任陪同特首見記者時打瞌睡。今天這一位,為人低調,符合白宮幕僚長的姿態,曾經任職金融銀行,很有個人野心。有野心,不是壞事,但白宮幕僚長的政治藝術,是行止韜晦,政治才幹絕不顯山露水。因為中國人對「大內總管」的名稱有兩千年的歷史記憶沉澱,「大內總管」在中國政治文化之中,是一個不討好的角色。白宮的幕僚長不必擁有自己的「馬房」,以李根為例,他德高望重,氣蓋山河,調兵遣將,打幾個電話,足可以統令大半個美國的精英隊伍。
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甄選,為何要由「大內總管」來負責?一旦出事,隨時會令人懷疑「大內總管」像明末魏忠賢之流,收納「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魏忠賢就是天啓和崇禎的大內總管,「五虎」為其核心,全屬所謂「智囊人物」,也橫跨兵部(國防)、禮部(教育)、錦衣衞(警務),專門剿捕反對大內總管勢力的東林黨。副局長政治助理的國籍出事,薪酬過高,局長沒有一個挺身力保,指副局長和政治助理「都是我看中的人」,而是人人隱退,讓特首辦主任來面對公眾,說明「大內總管」權傾人事,在每一個部門佈設耳目監政,不但政務官不滿,副局長冷漠而不以為然。中國人對宮廷大內政治的觸覺極為敏銳,白宮幕僚長這套西裝,穿在「大內總管」身上,稍有差池,即引起明宮清廷奪權竊政的疑雲。正如柏楊先生說的:外國的好東西,一旦移植來中國,一定「橘越淮而枳」,腐壞生變,例如電腦網絡是美國人的發明,原意是資訊自由、促進人類溝通,輸入中國,即變成擴散憤青民族仇恨打壓異見、追剿一個中學女生的殺人利器。沉疴難起,積陋難返,模仿美國的一套,其志可嘉,卻行不通的。

何況香港政制的渠道沉滯堵塞,根本沒有「培養政治人才」的空間養份,所謂「阿爺」的命令壓下來,要「培養政治人才」,又沒有合理的普選制度,曾蔭權別無選擇,只有任由親黨攀附、裙帶蔓生,可能他自己也深明其中的無奈,意興闌珊,懶得自己挑選,交給不知輕重深淺的「大內總管」代勞,如此不出事有幾希。香港是一個精仔遍地的商埠,雨露不均,濫開權位,又豈能迴避「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的胡鬧結局?偏偏這一次,擅作主張,觸碰到中國政府基本法權力的命根,各方勢力,爭打小報告,挑撥離間,似曾相識,帝皇政治的緊箍咒,眼看就要發作,這種劣質的中國政治生態,是香港的宿命,又豈是幾個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的國際學府的書生所能撼變於分毫?
「港人治港」不可能「發展」為白宮群英的一個小小的遠東版,這是曾蔭權政府必將明白的痛苦現實。未來四年,曾蔭權只能盡量做到「無過自重、無垢自淨、無為自保」而閉目養神的「三無」境界,下一任特首的寶座爭奪戰已經揭幕,既任由中方屬意的各路人物表演登場,則委任甚麼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之類的雜務,本來大可虛與委蛇,在未來兩年,以「選拔宜慎」的態度,慢慢會見這個、約晤那個,以太極手拖延時間,也正好順勢往下一任身上推,在本任內只要完成新政府總部此一「里程碑」,趕及親臨揭幕,即已算圓滿交卷。今天的布殊,會不會為麥凱因或奧巴瑪上台後操心其無人可用,為他們「培訓未來人才」?
賢如李根,也不幸因捲入「伊朗門」醜聞而下台──一九八五年,美國委託以色列向伊朗出售軍備,以交換真主黨釋放美國人質,事件被指違反美國利益,李根硬生生為列根揹了黑鍋,直認是調配夥拍中央情報局長和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瞞着總統行事。有時候,幕僚長即使多精明多有才幹,也要用來犧牲,民主的美國尚且現實如此,何況在一個醬氣冲天、難有作為的中國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