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曆,六月五日(農曆五月初二)是「芒種」。在中國廿四節氣中,「芒種」不算浪漫詩意,但凡有點感覺的,都已被人用作小說或電影的名字了。遺珠總是寂寞的。而且它的處境亦略為尷尬,欠強烈個性。
既然這天是「芒種」,讓我研究一下。之所以得名,因在五月初穀物開出了芒花。它常落在端午節前後。今年便在節前三天。
「芒種」之日,螳螂孵生。後五日,一種俗稱「伯勞」的艷麗候鳥鳴叫了。過了十天,百舌鳥卻無聲,原來這種小鳥在春天剛來臨時最活躍,不住地叫着:「春起也──春起也──」,到了夏初,鳴聲改為「春去也──春去也──」,像提醒世人珍惜春光。已到夏天,牠叫什麼也無濟於事,當然沉默下來,想想亦甚欷歔。
夏天悶熱,梅雨快將來臨,濕答答的怪難受。大家應趁陰氣萌前,趕快把繃緊的弓解開,讓弦鬆弛,免得弓弩被霉濕蝕壞。還有,怕潮的皮貨毛衣也該埋入亁燥灰堆裏,好好防潮。雖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暫不收入箱槓,適當準備也是時候。油紙雨衣更要用竹竿撐開晾起,免得因霉生蟲蛀壞了。
我認為「芒種」習俗中及時的舒展驅潮,令人和物保持亁爽、輕盈、健康,好面對下個回合的風雨,是最佳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