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下) - 李純恩

端午節(下) - 李純恩

我把上海電視台的攝製組帶到九龍城,一到「新三陽」南貨舖門口,他們就歡呼起來。
舖子門瞼上,掛滿了三角糭,如店舖裝飾。店門前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長腳糭。三角糭三角形,長腳糭長條形,都是上海人熟悉的糭子形狀,見了特別親切。
臨近端午,「新三陽」的糭子生意大增,一天十個人包糭子,要包一千多隻才夠應付生意。他們出品的當然都是江南口味的糭子,新鮮出鍋吃了一隻鮮肉糭,味道好得讓人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到這家老舖進貨。
拍完「新三陽」,再把攝製組帶去新蒲崗「得龍飯店」。
這家老飯店的廣東糭子很出名,最難得的是全店糭子都由一人來包,這個人就是「得龍」的老店主曾先生。
曾先生十幾歲學包糭,起初師傅不肯教,他只好拿了糭葉跑去沙灘,「包沙」。工多藝熟,積累了心得,今年八十八歲,算算,起碼包了七十年糭子。鹹肉糭怎麼包,鹼水糭怎麼包,裹蒸糭怎麼包,怎麼包才結實,怎麼包又不會太結實,材料多少才好吃,八十八歲的老人家,手巧指靈,聲如洪鐘,一一為攝製組示範。老人家說,從前一小時可包一百隻糭子,現在年紀大了,只能包幾十隻了。
攝製組的年青人聽得眼睛瞪得老大。我問他們拍到香港端午特色了嗎?他們指着曾先生說,這就是典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