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研究所發表報告,重申中央仍關注通脹風險,並指貨幣政策仍會着力防止信貸增長過快,但同時指,內地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已有所減緩,意味當局為遏抑經濟過熱而實施的宏觀調控,或有機會減輕力度。 記者:杜思敏
據該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研究,四川地震不會對農產品供應有重大影響,惟災後重建必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而大量重建項目將增加水泥、鋼鐵、銅、鋁及鋅等基本金屬和建材需求,對上游生產物價衝擊不容忽視。
通脹仍是最大風險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繼續放慢,以及石油和糧食等價格持續上漲,加上天災頻仍,已令內地經濟面對不穩定因素增加,因此物價上漲壓力仍大;事實上,內地今年首4個月居民消費物價平均漲8.2%,生產物價平均漲7.2%,反映通脹壓力仍是當前最大風險。惟小組認為,要適當掌握宏調力度的關鍵,便要客觀評估目前宏觀經濟形勢。
自2004年開始,投資和外貿已主導內地經濟增長,這兩大需求的持續高增長令中國經濟一度面臨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不過,今年內地宏觀經濟的內外環境卻出現較明顯變化,除了美國次按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令中國出口面臨較大下跌風險,從緊的宏調政策和成本上升壓力亦使國內投資增速逐漸回落,加上自然災害對經濟都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種種因素均令內地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有所減緩。
出口減少 製造業放緩
事實上,今年首四個月出口減少反映海外需求下降,已為中國經濟加添硬着陸的風險,因此市場人士不斷主張放寬緊縮政策。日前亞洲開發銀行專家亦認為,如果受到出口下降、通脹加劇及房地產和證券資產縮水的多重打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只有7%,屆時財政、貨幣政策等都需要放鬆。
日前公佈的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按月下降5.9個百分點至53.3%,反映當地經濟減速過快,帶來新風險,當中有色金屬冶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木材加工及家具製造業等4個行業,更略低於50%。
數據反映製造業增長過慢,亦意味部份行業已步入收縮期,這令相關部門大表關注。有專家更認為,如果6月份維持下跌趨勢,不排除製造業會出現衰退的可能,中央在面對通脹的環境下,要實行緊縮政策將左右為難。
目前內地宏觀經濟狀況
‧一.宏觀經濟整體由熱趨穩
‧二.出口需求雖繼續放緩,但負面影響未必太大
‧三.投資需求近期雖回落,但反彈壓力大
‧四.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動力將進一步增強
‧五.物價漲幅持續高企,防通脹任務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