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頸痛是都市人常見痛症,不少人會誤以為頸痛是由肌肉勞損引發,並接受各種按摩以紓緩病情,但骨科醫生指出,只有輕度的肌肉勞損才可透按摩減輕疼痛,若因疾病或意外造成的痛症,按摩、推拿等治療只會弄巧反拙,令病情惡化,建議市民若痛症持續10日或以上,應盡快求診。 記者:梁瑞琼
頸痛的成因可分為創傷性、勞損性及疾病性,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指,勞損性可分為退化性及日常勞損,前者由年紀大退化引起,後者則是長時間維持或進行同一動作、坐立姿勢不正確,以及睡眠時頸部沒有適當的承托,令骨骼、關節及肌肉過度疲勞引發,痛楚並會延至肩膊或手肘附近。
創傷或疾病或勞損
林國基解釋頸部有天然弧度,白領一族普遍喜歡長時間用頸夾着電話筒講電話,或經常低頭工作,都會影響頸部的關節,令弧度改變,神經線及血管受壓,因而引發頸、肩及手肘疼痛或無力等症狀。他指,此類痛症不會影響患者的外圍神經,也不會引發持續性的神經痹痛或肌肉無力,只要適當的休息,痛症便會在7至10日內自動消失。
輕度按摩能有助紓緩肌肉勞損引致的頸痛,但林國基指,對於創傷及疾病引致的頸痛,按摩或會產生反效果。曾有一名40多歲的病人懷疑經常以錯誤姿勢使用電腦,引致肩頸疼痛,除了向家庭醫生及中醫求診,又經常做spa及各種按摩,誤以為能放鬆肌肉及紓緩痛症,但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患上強直性脊椎炎,按摩師傅大力按壓患處關節只會加重病情。
「成條頸骨都會拍斷」
強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韌帶會逐漸變硬,限制了脊椎的彎曲度,「如果夾硬拍鬆佢,成條頸骨都會拍斷,咁就好難搞。」他表示曾有一名30多歲的病人因頸椎間盤後突而令控制下肢的神經受壓,不但頸及肩膊痛楚,下肢也無力,每晚夜尿次數高達5次,需要接受熱融合手術方可改善問題。
市民持續受頸痛困擾,可透過照X光、超聲波、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等檢查找引致頸痛的根源,再接受適當的治療。
若頸痛問題不斷惡化,或出現明顯的肢體麻痹、觸覺遲鈍、四肢無力及關節肌肉持續僵硬等症狀,可能是腦部或中樞神經等嚴重疾病所致,必須立即求醫。
預防頸痛小貼士
-保持良好坐立姿勢-
‧站立或坐着時要抬起頭,頸部與身體成一直線
‧選擇有靠背的椅子,讓頸和背部有支持
‧打字、閱讀及寫作時要不時休息,以及做適當的頸部舒展運動
‧工作時應把視線維持在水平位置,以免頸項過度彎前或彎後
-保持良好睡姿-
‧注意枕頭的高度,避免使用過高或過低的枕頭
‧選擇承托力足夠的床褥
‧不要斜靠在床,以免令頸項過度彎前
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