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護照 - 陶傑

外國護照 - 陶傑

捨棄一本外國護照,對於副局長,確實是很為難的事,因為在香港,躋身中環精英行列,一身阿曼尼的黑色西裝行頭和一隻勞力士,只是外表,只要儲夠兩三萬元,人人都可以裝修,擁有一本外國護照,才是中環精英的內在定義(Internallydefined),是成功人士的一種內涵。
擁有外國籍,當然不是叫你把護照用一條繩子拴起來,掛在頸際胸前,在皇后大道中招搖過市,而是下班happyhour,無論在IFC的咖啡座還是蘭桂坊酒吧,漫不經心地show一show閣下的實力。
當同事在講述聖誕節準備去美國旅行的時候,身為美國公民的你,要以美國旅遊文化的專家大使身份出現,而且要在語句用詞之間,凸顯你擁有美國護照的身份。例如,沒有美國籍的外人才會講「我下個月會去美國」,身為美國人的你,會說「我下個月番States」──記住,不是去,是回去,「番」,所謂States,是美國人對本國的暱稱,而且那個States字,發音要短促而響亮,帶着一層加州的陽光味,而且記緊記緊,State這個字一定要加上s,這是文法的常識,不然,面對坐在一起的一群KongU仔,就會露餡,令他們彼此相視會心冷笑。
曼哈吞,你不會像台山佬一樣稱為「民鐵吾」的,這一樣不必再提醒了。但是去拉斯維加斯,也要暱稱Vegas:「下個月番States,因為個表姐結婚,嫁一個猶太佬honeymoon,諗住去Vegas先,跟住再落去Caribbean。自己鬼咁唔得閒,但個wedding唔去又唔得,因為個猶太佬嗰邊好重視家庭排場,同DChinese一樣,唯有同Citibank告住一個禮拜假,辦完私事之後,跟住飛NewYork開個會,自私咗少少,但冇法喇。」
在酒吧裏,當我們聽見這樣的對白,往往令我們對說話人的身份充滿敬意的同時,也羞愧地低下了頭。
因為,我們可以想像,當他下個月返回他的States的時候,在LA機場,吹着口哨,三蹬兩跳,走的是另一條快捷通道,那個白人官員,拿了他的護照,略翻一翻,看也不看,會溫暖地說一聲Welcomehome。而我們從花園道簽了證的,排的是另一條比盂蘭節深水埗街坊會輪候免費絲苗米還長三倍的另一條人龍,排了兩小時,還在站着打瞌睡的時候,移民官櫃枱的一個黑婆,遠遠喝一聲,食指勾一勾:「嘻,嘻!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