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頰腫或因唾液腺癌<br>大部份屬良性 切除後口水會由面部湧出

面頰腫或因唾液腺癌
大部份屬良性 切除後口水會由面部湧出

【本報訊】唾液是消化過程中不可缺乏的,但不少人忽略了分泌唾液的三組唾液腺健康。耳鼻喉科醫生指,唾液腺癌成因不明,至於大部份腫瘤屬良性,但仍會影響外觀,曾有患者耳後長出巨大腫瘤,難辨外貌,但患者接受手術切除大瘤後,或會影響面部神經,在進食時口水從面部湧出,造成怪異的出汗現象,需注射肉毒桿菌控制病情。 記者:梁瑞琼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偉祺表示,身體共有三組俗稱口水腺的唾液腺,分別在耳前及耳下方,以及在舌下,主要負責分泌唾液協助消化,但若在耳前及上方的腮腺受細菌或病毒入侵,便會引致發炎,即俗稱「生炸腮」,患者的臉頰會腫脹及發燒。
他指,部份患者的口水分泌不足,口腔細菌容易感染腺體,雖然患者發病時外表會受影響,但一般可以藥物治癒。
不過,面頰腫脹也可以是唾液腺癌的症狀,何偉祺表示,60-70%唾液腺癌屬腮腺癌,當中80%是良性,患者以男性及長者居多,成因主要是基因變異,而吸煙、飲酒也會增加患腮腺癌的風險。良性腫瘤雖然不會影響患者的健康,但腫瘤會越來越大,令樣貌改變,甚至會影響面部神經線。

患者多是30至40歲

何偉祺表示,當腫瘤變大或變為惡性時,需進行切除手術,少數接近腫瘤的神經線會被一併切除,影響日後功能,有15%患者會出現弗萊綜合症(Frey'sSyndrome),吃東西時唾液經汗腺流出,臉頰不斷流出的其實是唾液,需要注射肉毒桿菌控制症狀。
根據醫院管理局05年的資料顯示,每10萬人中便有1.1人患上惡性唾液腺腫瘤,何偉祺指出,以腫瘤類型劃分,約一半舌下唾液腺腫瘤屬於惡性,4%多型性腮腺瘤會在10年間由良性轉變成惡性,患者多為30至40歲的中年人,當腫瘤越來越大,且「陰陰痛」,面部肌肉神經已受影響時,即使進行手術切除,5年內的復發率也高達七至八成。

部份腮腺良性腫瘤會不斷長大,影響外貌。 何偉祺醫生提供圖片

惡性瘤每周大一倍

何偉祺指,曾有一名30多歲的男患者腮腺長有硬塊,並在數周內腫起,個多月後已侵入面部神經,即使進行手術,也要切除大部份唾液腺,影響日後的唾液分泌。他指,惡性腫瘤一般約為2至3厘米,並可在短時間內增大體積,如在一星期內增大一倍,但良性則需10多年,提醒市民若出現症狀應及早求醫。

人體三組唾液腺位置

幫助消化的唾液由三組唾液腺組成,分別在耳前的腮腺、耳下方的頜下腺及舌底的舌下腺。本港每10萬人有1.1人患唾液腺癌,三組唾液腺也有可能出現腫瘤,但多數在腮腺位置發生,腫瘤脹大並影響面部神經,需手術切除唾液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