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格納與維格納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韋格納與維格納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韋格納(AlfredWegener,1880-1930)是地球物理學家,維格納(EugeneWigner,1902-1995)是核子物理學家。這兩個人名字發音相似,卻毫不相干。因為在四月裏我剛因惠勒的逝世談過惠勒及維格納。五月中忽聞四川的大地震,情況之慘烈,令人震驚得什麼都做不了。睡覺也變得非常困難。由於名字同音,而想起這位地球物理學家韋格納來。
韋格納在柏林受教育,可以說是與愛因斯坦同時的人罷。如果把科學家或文學家按年紀排隊,愛因斯坦,韋格納,畢加索與喬伊斯分別生於1879,1880,1881及1882,各相差一歲。可是比較起來,命運最坎坷的恐怕是韋格納。因為他只活了五十歲,而三次去冰天雪地的格陵蘭,這個世界第一大島,最後失蹤了一年多才被人發現,已死於野外考察。
這些故事,我是在台灣九二一地震時,由於台灣中央大學的朋友扼要指點才知道的。所以前幾天到我們中大圖書館把韋格納的名著又借了出來。書寫得非常枯燥卻又非常有趣,很像霍金所編《站在巨人肩上》那本厚書所引哥白尼的著作:全是天上星星的軌跡紀錄,我這外行不會看。可是結論很重要,就是把地球說成不是宇宙中心的大革命。韋格納這本名著的結論是:地球上的這些大洲,原是來自一塊超級大陸的分裂與漂移。
然而,從哪裏來的這麼大的推動力呢?或許是地震或洪水吧。這書名為TheOriginofContinentsandOceans。英譯本是譯自德文原著的第四版,當然是韋格納死後若干年的事了。
韋格納在一戰時,正是壯丁一名,兩次挨過子彈,受過傷,而最後也不能上前線,只能隨着軍隊作氣象工作。因為研究氣象而對地球物理產生了興趣。
大陸漂移說是始於一位繪地圖的技師,那是很早很早,與哥倫布差不多的年代了。非洲的這邊與南美的那邊,為什麼形狀那麼巧合?等等,地球上這些大洲,是否來自一塊超大的陸地呢?韋格納繼續追究這個假說,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有人相信他這一套說法。
在韋格納死後的二三十年,也就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罷,因為地質學的進步,海底地形圖的畫成,同位素的定年知識的確立等等,「大陸漂移」說才又復興起來。
回憶在二十世紀末,媒體曾列出二十世紀最有貢獻的二十個名人:像愛因斯坦的使人類宇宙觀為之一變;像蓋茨的應用電腦對人類所造成的廣大影響;像錢學森的為中國快速製出飛彈,等等,其中的二十分之一就是韋格納在地球物理上的貢獻。
我乍看這名單時,還以為這位韋格納是那位創立宇稱守恆之說,一九六三獲諾貝爾獎的維格納呢。
韋格納這本科學書,夜晚讀時,令我立時墜入夢鄉;而在白天讀時,又讓我聚精會神地念起來。這倒是近日一件說來奇怪的讀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