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者忽略情緒病

乳癌患者忽略情緒病

【本報訊】乳癌是本港頭號婦女癌症,隨着醫學技術進步,治癒機會增加,但治療的副作用往往令患者卻步,香港大學護理學系研究發現,逾八成乳癌患者接受治療期間會出現疲累、疼痛及心理困擾等不適,但患者普遍誤會有關症狀是必然的,未有向醫護人員求助,以致在治癒癌症後,卻罹患了抑鬱症等情緒病,其實有關症狀可以藥物及運動紓緩,並可透過症狀評估,對症下藥,提升患者生活質素。
港大護理學系一項研究於2006年訪問了283名來自4所醫院的乳癌患者,她們分別正接受化療或電療,結果顯示約九成人治療後出現中度至嚴重的疲累、約八成人出現疼痛不適,當中超過兩成人是患上焦慮及抑鬱症的高危族。
該系助理教授蘇幗慧表示,病人的不適可分為徵兆(sign)及症狀(symptom)兩大類,前者如發燒及氣促均是可由別人評估的客觀病徵,但後者如疲倦及痛楚則是主觀感覺,難以作出明確評估及治療,往往被醫護人員及患者忽略。

可用藥物及運動紓緩

蘇幗慧解釋,化療及電療均會為患者帶來疲倦及疼痛等副作用,令患者的睡眠質素下降,部份患者表示在化療後像吃了「軟骨散」,需長時間卧床,影響生活質素及日常社交。她指,大部份患者均誤以為疲倦及疼痛只能默默承受,導致少數人中途放棄治療,或在治癒後患上情緒病。
癌症治療引發的疲倦及疼痛其實可以透過藥物及運動紓緩,蘇幗慧表示,腫瘤或會壓着神經線引起痛楚,患者可服食適量的止痛藥紓緩。患者也可透過一些輕度運動改善治療引致的貧血及疲累,而最有效的紓緩方法則是家人及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