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都是上天傑作,總有專長,受萬人景仰;傳說頂天撐地有盤古,今日中國有移動長城姚明。眼前一位典型癡肥得行動不便的長者──RobertJChristianson,外表可能平平無奇,但其實連國際奧委會也對他敬重萬分。他是奧運珍品收藏界的巨人,經歷過16屆冬夏奧運,有4支火炬、25,000個襟章、4,000張海報、1,000隻吉祥物公仔等等……他記錄奧運的薪火相傳,是世界友誼的倡導者,他會借出千件收藏,投保千萬,在港展覽。
記者︰陸俊雄
攝影︰林栢鈞
珍藏4支火炬
Kelly說要將祥雲火炬燃點起放在大門外,古巨基也說要將它擺在家中當眼處。一支火炬已隆重其視,換轉你我,反應也是如此,而喜歡別人稱他做Bob的RobertJChristianson,更擁有4支。「收藏奧運珍品的人大多只選擇收藏單一類別,像收藏襟章的,就只專於襟章上。」Bob笑說自己是一個例外。從數量上火炬比襟章輸定了,但這Icon和五環一樣,是連繫人類友誼到永遠的象徵,重要性是不用歷史學家來解說也心照。
Bob的4支火炬分別來自72年慕尼黑、80年莫斯科、84年洛杉磯、96年亞特蘭大,人命傷亡、國與國的互相杯葛、李麗珊的香港第一金,原來4支火炬背後已經交織了眾多喜與悲的往事,72和96年的,更會借到香港來。Bob特別記得96年那一支︰「它是奧委會送我的,但原因是我借了百多件收藏品給他們在博物館中擺放,可惜後來部份不見了,是多謝也是補償。」不知可喜還是可悲,得一火炬的代價也不小,正如順利運送和保存一支火炬也不見容易。
97年獲感謝狀
瘋狂收藏家都是財力非淺?非也,Bob未退休前只是普通保險從業員,因為一個德國人送他一個襟章,開始了他稱為「Crazy」的收藏歲月,「超過30年了,還記得第一次對奧運產生興趣是在72年,那時我沒有到現場,是父親回來後興奮地告訴我實況,到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我才經歷了第一次。」該年,他遇上一位德國義工,送了他第一件奧運收藏品。「你現場看過奧運嗎?」給Bob突如其來一問,不知如何是好,知道他每兩年還會放自己一個長假,參觀世界各地舉辦的奧運珍品展覽時,令年輕人羨慕不已。
這些展覽有官方舉辦,也有民間收藏奧運紀念品的組織自發,在奧運舉行前後就會出現。「我1982年就是因出席這些展覽,而認識了奧委會的人和其他不同收藏者,我們會透過互相交換來取得心頭好。」Bob帶來了97年奧委會贈他的感謝狀,「那時我賣了兩張1936年柏林奧運的海報給博物館,有錢讓我繼續搜集更多珍品之餘,海報也找到最好的容身處,還送了感謝狀給我,大家都高興。」連官方也要找上他,多謝他多年來對奧運的貢獻,所以做一個瘋狂Fans不是甚麼壞事。想了解某個課題更多,最喜歡像Bob的人的存在,像人肉字典,世界因而充實了不少。
不要非運動目的
Bob還為奧運題材的雜誌撰稿,為展覽當演講嘉賓,和兩位朋友在01年出過專講獎牌歷史的書。說他為奧運而生,當之無愧,他比任何人也有權對奧運的變化有一番感受︰「事實現在奧運越來越商業味重,雖然這是必然的事,亦對我影響不大。而且昔日有關奧運的資料都是書本形式,但今天變成光碟了,是方便,但不及我家千本書籍得來實在。」不只是奧運,世界盃都商業得很,最近才看過李寧牌在今屆奧運的宣傳策略,看過CCTV那一身李寧牌的誇張沒有?
還以為Bob對奧運的周邊新聞沒興趣,聽他提過商業味濃,於是問了他金晶的事。「是甚麼事?」原來他毫不知情,也未曾看過搶火炬的新聞。自奧運有傳聖火以來,阻礙傳送時有發生,我不知是外國新聞也有自我審查還是Bob對紀念品太專注,他的反應令我意外。「我曾經聽過一次朋友說在三藩市遇過有群眾阻礙聖火傳送,但聽完很不開心,現在太多人利用奧運來達到不同目的。」奧運何解不能像校際運動會般單純?炬人心中的說話像只會出現在中小學生的心內,不分你我的友誼聯繫,在大人世界不復再,世界的大舞台污穢得更不用多說。奧運是引起世界關注的好機會,但關注的主角是運動、是各國友誼;說話看場合,喜宴豈會說白事,搞寸Party?
展覽資料︰
第一期展覽
日期︰6月29日至7月19日
地點︰德福廣場及青衣城
第二期展覽
日期︰7月20日至8月10日
地點︰德福廣場、青衣城、杏花新城及君薈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