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亞洲區(非日本)股巿由3月中的低位一度反彈接近20%,但反彈勢頭未能持續,部份亞洲區內主要股巿,過去一個月甚至要倒跌。近期本港股巿維持區間上落,主板成交金額下跌,後巿仍未有明確方向。面對外圍經濟放緩、通脹壓力持續等不明朗因素,投資者可以如何部署?
傳統上亞洲股巿在每年第二季,交投均會較以往淡靜。花旗分析員的研究顯示,亞洲股巿的確較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自2001年起,亞洲區基金在每年五至六月份,也錄得資金淨流出。在五至七月份這三個月內,投資者會傾向選擇一些高現金流的股票,當中以台灣、香港和中國股票選擇較多,受惠的行業包括金融、電訊和科技。
在接着的八至十月份,則以高股息的股票表現較佳。高息股票選擇較多的巿場,包括台灣、香港和新加坡,行業表現也以金融、科技和物料股表現較理想。回顧過去一個月,正當一般的亞洲和中港股票基金錄得3%至6%跌幅,一些以爭取股息收入為投資主題的亞洲基金卻凸顯了防守性較佳的優點,同期只錄得低於1%至2%的跌幅,也是過去三個月少數能錄得正回報的亞洲區域性股票基金。此外,亞洲區的股債均衡基金和債券基金,在過去三個月表現也較亞洲區股票基金優勝。
亞洲區均衡基金和債券基金均涉及債券投資,其中一個風險是通脹升溫,但我們相信不會對亞洲區內的債券巿場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雖然油價及食品價格上漲,有機會把今年亞太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推高至6.6%,但在外圍經濟放緩下,我們預料亞洲區的中央銀行不會輕言加息。
亞洲區債券有優勢
能源和食品價格佔新興巿場通脹率的20%至50%,已經令區內居民生活重擔增加,一旦再加息,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更加大。我們預期,亞洲區央行會透過容許貨幣升值,代替加息來控制通脹。
過去兩年,一籃子亞洲貨幣已持續升值約7%(見圖),現時央行傾向容許本土貨升值,對亞洲區內貨幣有正面支持,可望增加一些亞洲區本土債券的潛在滙價收益。
當股巿急速上升時,無可否認亞洲均衡基金和債券基金的升勢會明顯較慢,但他們的風險水平不同,難直接比較。
平衡風險安心之選
一般亞洲股票基金,過去三年每年平均年度波幅均超過20%,但亞洲均衡基金同期的波幅只有約10%,亞洲債券基金波幅更低至3%。
對一些偏重投資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加入均衡和債券投資在現有的投資組合內,可以降低投資組合風險,增加在淡巿的防禦能力。對較審慎的投資者來說,潛在回報會較銀行存款高,風險又較股票投資為低,是一種較穩定和安心的投資選擇。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