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視節目 - 蔡瀾

新電視節目 - 蔡瀾

《蔡瀾歎名菜》第一集首播後,無綫的同事們來電:「收視率平均有二十九點,多的時候是三十二點。」
「一點到底有多少人看?」我一竅不通。
「近十萬。」
「那到底是多少嘛?」我的數學課早已不及格:「請正確一點報上來。」
「等於是說,那晚最多觀眾有2,014,180人。」
香港人口七百萬,約四分之一的人看這個節目,算有個交代。
「當然,加上珠江三角洲,就不得了了。」電視台同事又說。
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蘇玉華,她驚叫了一聲,高興得很。另一位女主持AmandaS.也歡呼。多得這兩位佳人,謝謝。
幕後工作者和企畫人都要感謝的,我不會像得到金像獎那麼滔滔不絕地連祖宗三代也倒入名單宣佈。
其實,信心是有的,自從金庸先生為我題了字,已建立。每回有老人家的標題,都有福氣成功的。
AmandaS.的粵語不太靈光,但愈做愈好,她時常把耐心和信心混在一起,不會使用。耐心也好信心也好,兩者都需要,這個節目一小時,大家看得輕鬆,我們要經過六天的製作才能完成,再下去還有一陣子忙的。
第二集是講點心,第三集談海鮮和河鮮,把香港的飲食事業作一詳細的報告。本來一個特輯是十三集的,當今已添食,以十五集播出。
我們會研究一家食肆的存亡問題,得到的答案是:只要有特色的話,一定做得好。經營不下去的,貴租是主要的原因。
但在香港,除非是自己屋業,有那一間不是在捱貴租?一家賣豉油牛扒的,在四十年前開業時,也因貴租而搬到深水埗去。當年賣的牛扒一客只是四塊錢,至今六十塊,還是客人不絕,第二代傳人從外國留學回來接班,看了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