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窩輪」,是取其英文Warrants的譯音,其專業名稱為認股證。認股證可分為兩大類,股本認股證和衍生認股證。前者由上市公司發行;後者則由金融機構(即坊間俗稱的窩輪商或輪商)發行,可再細分為認購證(call輪)和認沽證(put輪)兩種。
窩輪是一種賦予投資者權利的投資工具,投資者可以在未來某個指定日期或之前,以指定價格買賣該認股證的相關資產(在本港多數是股票)。由於窩輪具有槓桿效應,只要貼中正股方向,買入call輪(估正股升),或put輪(估正股跌),其實際回報可以是正股的數倍,加上窩輪入場費低,故深受抱「刀仔鋸大樹」心態的散戶鍾愛。
回報高風險更高
高回報自然高風險,由於窩輪價值分為內在值及時間值,當該窩輪越接近到期日,時間值下跌速度越快,輪價分分鐘跌至最低的0.01元水平(俗稱仙輪),隨時變成廢紙,故窩輪不能像正股般死守到底,博重見天日。
至於窩輪的內在值則受正股價格影響,此外,引伸波幅亦影響輪價格。
香港窩輪成交近年長踞全球一哥地位,統計去年窩輪每日平均交投狂飆1.6倍,至191億元,佔整體大市成交21.7%,意味港股每100元交投,即有近22元屬窩輪買賣。
此外,去年新輪數目居然達6312隻,較前年增加逾一倍,由於四位數字編號「不夠用」,港交所因此在上月規定新推窩輪,統一用五位數字代號。不過,過去三日窩輪交投明顯急降溫,前日錄得124億元今年新低,與今年每日平均約200億元,下跌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