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之合 - 鄧達智

天作之合 - 鄧達智

對不起周太梁淑怡,既沒應約參與其「天水圍織女兵團」,與一群時裝設計同行合作「天作之合」,身在異地未能到現場──自己地頭天水圍打氣。對不起啊,周太!
周梁身為新界西立法會議員,天水圍事項當然是她最深的關注,近年這區不幸成為世人眼中偏重災區,作為議員,民眾領頭羊,眼眉上有蟻,既煩且厭!當然,議員職責,先不能說厭,更要不厭其煩全力肩挑,近期見周太密切走動,精神可嘉。
原居民時裝界大姐文麗賢(新田文族),協助周梁組合鄭兆良、施熙瑜等著名設計師參與,當中包括也是原居民的劉玉蓮(屯門龍鼓灘)及筆者,一起以各自獨特的編織設計提供天水圍婦女組成的「天水圍織業特工隊」,推行織務,織出的衣裳由數十區內四歲至六十歲居民擔任模特兒,在六月一日國際兒童節,由政務司司長唐唐主禮,天瑞體育館貓步一番……
天水圍從開始並非一個無根地段,卻在過去數十年發展過程將其斷根,化成為香港一處仍未扎根的新移民聚集地,這裏漸變本地擁有中國最多不同方言使用者的孤島。不單止華人,南亞,非洲以至高加索人在天水圍也有可觀的數字。
我家在天水圍一旁的屏山,天水圍絕大部份土地本為鄧姓擁有。「天水圍」三個字源自同房伯祖將本族臨海一段土地,於晚清售予台山趙家用作他遷安族之處。趙氏在今天濕地公園旁之沼澤上建起基圍塘,亦有青磚大屋連苑落,圍之正門上書「天水圍」,大屋主名「聯德公司」,辦起水運與水產業務。此為「天水圍」三字來源,大家上網仍可尋到六、七十年代有心人拍下的老照片細辨。可惜八十年代末天水圍發展,二話不說,政府部門例牌老招,拆!不留痕跡,無跡可尋,自此天水圍予人本來無一物的無根孤島。歷史很重要,留下憑弔物蹟,叫來自五湖四海今天新民眾感受他們並非發放邊疆,更非被疏忽的一群,可惜六月一日自己未能參與,不然現身見證「我也來自天水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