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受災業主有憂愁 - 扶偉聰

樓市風雲:受災業主有憂愁 - 扶偉聰

5月12日發生在四川的一場大地震,讓許多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這對於近十年才開始,一嘗擁有私人物業的興奮的災區小業主來說,面對的無疑是一項極大難題。
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對當地及周邊城市的損壞程度,也是十分的嚴重,連天津也不能倖免。儘管那個年代的許多建築物都是磚泥結構,即使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抗震標準也不高。

房子塌了只能怨天

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你會看到許多經過維修、補強的建築物,例如用鋼筋、混凝土所組成的柱網,對受損房屋進行加固等。雖然那個時候的綜合財力不及現在,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當時基本沒有私人物業,所有清拆、維修及新建費用,都由大業主──政府全部支出。在這種背景下,要處理災後的物業重建及維修問題,自然就簡單得多。
而在今天,許多物業已變成私人財產,要面對眾多的私人物業受損局面,不論政府、金融機構,或是私人物業業主,都必須同時面對這一個在世界上本來就不是特別的、而在內地卻是首次遇上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房子塌了,或者受損並經檢驗確定應拆除的,那麼這類物業的處理方式或許可以直接一些,無非是業主經濟上的損失,只能怨天。
不過,對那些經檢驗後確定為結構無問題,但需進行維修的物業,那可能會更令業主們大傷腦筋。請別小看這類問題,因為這些小業主大部份應該都從來也沒有想過,在成為業主後,還要同時共同分擔這種災後的維修所要作出的財務上投入,何況部份人還是銀行的供樓借貸者。

保險公司不予賠款

受災之後究道由誰來「埋單」,引發出許多不同層面的問題。近來據筆者了解到有關方面的一個說法──由於地震的涉及面和賠償金額,超過了保險公司所能賠償的範圍,因此全國統一規定,作為特定的自然現象,將地震作為「除外責任處理」。意思是指,因地震造成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將不會於理賠款。據說,目前國際上也沒有保險公司提供專門的「地震險」險種。
不難想像,地震造成的各種損害,其後還會在許多方面產生着負面影響,維修只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