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天跟大家解釋吾鄉「覲廷書室」將大門關上多年之前因,後果如若按照古物古蹟辦事處之決定,便是六月一日以後脫離文物徑行列,從過去大門雖鎖然而側門大開的狀況,轉而前門側門全皆鎖上。
可惜,不單止對海內外有心有興趣了解香港歷史文化人士及本港市民,更有本堂絕大部份後人。
八十年代上旬從外面上課回來工作,心所至繫者便是年久失修,經歷火燒日曬風吹雨淋卻被多年蒙祖先遺蔭,家肥屋潤得享上等人生活的子孫視而不見任令殘破的祖堂崇德堂轄下的「覲廷書室」及「清暑軒」;一部份被白蟻蛀食,一部份被火燒過,另有大部份文物古董被偷去。作為後人當然心痛,苦無良策,得任職《南華早報》之英籍朋友相助以大篇幅報導引起關注,龍炳頤教授、冼玉儀教授及古物諮詢委員會仝人等等支持及建議下,這所被譽為本地最精美的晚清建築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
回歸前政府將祖墳惡意處置,難怪族人以至社會各界惡評責罵。但事過境遷,祖先雖則無可奈何也亦再次安葬,屏山鄧氏文物館的成立亦是政府一次示以友好的回應,可惜族大有異議,一些兄弟未必有興趣從自己荷包掏出銀鈿維修管理費用,卻感興趣將大門不斷鎖上!
在我們新界原居民傳統上,祠堂、祖堂、廟宇……等等供奉先人地方將大門鎖上絕非好兆頭;只有家族淪落,子孫流散才會將門關起,示意這房一支斷根;如不介意迷信,鎖門的人意識未免太毒辣咯。
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決定與安排雖則有足夠道理,但只為極少數一兩個人的情緒出亂,而將大部份崇德堂「覲廷書室」後人對社會各界回饋的好意以偏概全,將書室離棄未免衝動。際此香港文化及歷史旅遊景點乏善足陳的現實,何必與一小撮缺乏文化,非文明人計較?作出這次決定對一伙多年支持文物徑的父老說來也難以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