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有名街、名店、名牌、昔日豪宅、窮人、貧民窟、新移民、單身老人、板間房、街市、古老行業、花布街、成衣、玩具批發、電腦、當舖,還夾雜着舊區重建的福音、暴發戶的故事、廉價的早茶、下午茶、晚飯、大牌檔的烈火……多多傳奇,無比熱鬧。燕子冬去春來,熱鬧大半世紀,但你可知昔日鴨寮街最原汁原味的跳蚤市場,已南遷大南街?
記者:馮敏兒
攝影:林栢鈞、馮敏兒、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熱鬧‧尋寶
除農曆新年幾天,深水埗鴨寮街才會滿街滿巷都是地攤,才會擺滿一地「垃圾」,莫笑它們不值一哂,堆積如山的貨物,林林總總人間瑰寶,可沒階級貧賤之別,正因如此,才吸引各方奇人異士展開漫長的尋寶歲月。
街坊說是因為食環署過年休假,才網開一面,不過法網不一定在農曆新年才隻眼開隻眼閉,近年環繞北河街室內街市一帶,每到晚上六時許,就會出現大群「後現代流動小販」,有人駛來客貨車、大貨櫃,也有人推部手拉車、放塊布,就把隨身「寶物」攤開一地,任君選擇,而更多的人,甚至隻身站在街頭,手中拿着手提電話、手提電腦、手提攝錄機,識途老馬自然識貨,談得攏,成交!
即試‧即買
訪問沒可能做得成,因為大家都同犯一條無牌小販之罪,但問價、還價,則可對答如流,那些「流動跳蚤車」總是擠滿探秘的人頭,$1,500一部Sony手提DV攝錄機,$700兩部多功能大屏幕手提電話、$600一部迷你電單車……全部尚有講價。老闆說$350一部橫門洗衣機,想送貨就得看你住多近,你不要,賣給對面的回收大貨車,也可以收$200!「專業」買家們,隨身一把超勁電筒,照田雞,徹底檢查。論風情萬種,還得數那部總是依時泊在北河街與大南街交界的旅行車,車尾廂變身「流動試音室」,小電視見的總是《大長今》,播的是《江河水》、《夢江南》,當然你還可以點唱、試聽。那一座座二手DVD機、CD機、擴音座、大喇叭、喇叭線、懷舊金曲即聽即試即買,哈,難道老闆就是現實中的歐陽震華「翻身大少」?
老區‧情懷
講老區情懷自然要排資論輩,老街坊郭矢賢,人稱「大將軍」,皆因與唐代猛將郭子儀「齊名」,76歲還天天在獨居的9層唐樓上上落落;同樣76歲的馬文健,又是「馬將軍」,皆因他力大無窮;還有82歲的「上將」吳兆榮與他的「第一夫人」,他們對深水埗不離不棄半生結緣。郭將軍解放前才16歲已經是生意人,1981年來港直到退休前一直是製衣營業代表;馬將軍韓戰時來港一直是泥水工人,保險拒保他的一把年紀,他的地盤工作亦保不了;還有解放前便來港的吳上將,從小販到製衣工人,他們都以微薄老人金過活,但那股熱情樂觀,年輕人望塵莫及,他們的往事並不如煙,老區情懷甚至語出驚人。
打樁‧靠聽
我們一向醉心昔日唐樓的高樓頂大空間,但又可曾想過打樁用的是木柱,則師探土的方法是擲石仔?馬將軍:「我們在地上鑽一個洞,然後則師將一塊塊石仔擲入洞底,聽其回聲,從而判斷地質,再決定樁柱深淺,那時我們用的是18呎『新加坡柴』,漆上防蟻黑油,樁深有時不過十呎、八呎。」聽進耳裏真是匪夷所思!而那即將消失人間、改成紀念碑的前新亞書院舊址,正正就是這等建築。
吳上將亦不好惹,嘉頓旁邊那幢十多層高的大廈他有份起,建竹棚搭樓梯,泥頭沙石徒步登高,那有甚麼天秤吊臂!吳上將當過鹹魚小販,乘深水埗碼頭渡輪到上環利源東街買平價的濕鹹魚,回來還要清潔加醃,一場大雨隨時血本無歸,連飯都無得開:「那時做流動小販,抬着擔挑的貨物不得放下,否則警察有權拉你!」「每一個地方都有『本地英文』,人人聽出個丈八金剛,台山人說賭為烏,新會人指洗為水,叫食粉做食墳,稱豉油作米點……」實情是四大長老個個滿口「英文」,聽得我一頭霧水。
存照‧做飯
昔日的老區繁華,其實一切從深水埗碼頭開始,那個1924年啓用,至1992年6月1日關閉的碼頭,早年位處通州街與北河街交界,提供往來中環、上環,甚至澳門的渡輪,巴士總站接載過一代又一代的荃灣、葵涌居民,那便造就如今這個經濟傳奇,老老實實的真正「西九龍神話」。
四大長老帶我穿過海壇街,轉入醫局街,最後在荔枝角道上,上有50年歷史的「現代攝影院」立此為照,然後各自回家做飯,全不當歲月催人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