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後第二周,救援沒有停下,募捐依然持續,經濟活動正常運作,這一切正代表人在資本主義下的自由和生命力,社會進步,也真正體現了國家富強,中國這方面的加油,才是人民的福祉!
生活依然搵錢照舊
去周電視和媒體評論,大部份仍集中災區災情,沒有直接受地震影響的10億同胞,生活依然,搵錢照舊。比如內地股票投資者,沒有停下來,上周五上交所成交也有761億元,比今年4月24日最高的1896億,和4月16日的最低532億相比,算中規中矩。全周滬綜指收報3473.09點,跌幅達4.17%,已經是大家意料中事,沒有過份恐慌。
最引起爭議的,算是炒賣與地震災後重建有關的股票。反對者認為,在全國哀悼時,仍然動腦筋如何增加自己的財富,是一種對災民不忠的行為;贊成者則反駁,沒有停市的情況下作出任何買賣,這是個人自由和資本市場的真義。
炒賣原材料添隱憂
政府全力調動救災工作,沒有從前的民眾政治思想掛帥,雖然仍可看到地方領導的一些明顯「政治show」,但還算把人道資源分配做到位。筆者認為,國內財經部門前面還有一些關鍵的事情要處理得當,才能算是真正度過難關:第一,當前股市局面,政府不應以道德標準為依歸,即不可以用死難者的角度來批判投資者,對自己財富責任的付出,比如以通令,影響投資機構在災難發生後的投資決策,萬萬不可,假如擔心市場在災後發生不公平現象,應仿效台灣地震後停市的安排;第二,政府應嚴密監督已經訂立的財經方針,防止市場從一些災後特殊政策中渾水摸魚,最後對大局的影響,更甚於地震的災害。
最近國內有報道,個別公司利用銀行信用證套現,進行短期高風險投資,一旦這些變成災後重建進口原材料的藉口,不但把銀行壞賬風險增加,國內原材料價格出現扭曲,這些短期投資,也為市場帶來不必要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