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文上星期就該寫的,但天災擾亂日常秩序,資訊傳播還是有它必要的先後次序。可不是說這些事情不重要,不管生活多麼悲愴,還是有藝術的需要。
早前灣仔會展有大型藝術博覽會,西九空地也有藝術貨櫃活動,兩邊氣氛迥異,前者精緻後者親民,說明了藝術世界很寬廣。不囚禁視野不規範口味,可以看得更遠更多。
去藝術博覽會,就像逛中環的高級畫廊,我都只有看的份兒,輪不到買家收藏家的層次,看到喜歡的還可以打聽價格買回家。不過,當觀賞者才是真自由,快買快賣的投機投資者不算,看那些收藏家為保存珍貴藏品耗費多少心力,有時比養兒育女還要辛苦,非真愛不能也。
這類國際級明買明賣的藝術博覽會,我聽說瑞士Basel那個辦得最有聲有色,還沒有機會見識。香港這個亦不賴,繞場幾周,見市場大勢仍熱捧中國當代浮誇表表者,可幸有些低調實力派外地畫廊,悄悄帶來傑作,讓我認識了一些不曾聽過的外國藝術家。
但說到好玩,倒真是露天的藝術貨櫃展好玩。策展單位邀來本地三十多位藝術家,一人一個貨櫃,各自上色上畫。它們還真會下水遠渡重洋,三年後歸來。說真的,貨櫃作品水準參差,但整個概念與場地空間,就滿有意思。看見許多小朋友在草地上跑來跑去,在貨櫃前拍照扮鬼臉,十分投入。老土也要說,這些美麗的事物,給人類生活帶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