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呼哀災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嗚呼哀災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記得有一套斗零也不出名的澳洲電影名叫《LoveandotherCatastrophes》(愛情及其他突如其來的災難),是套off-beat喜劇。顧名思義,愛情,和上天的大殺傷力武器被歸類在同一危險品貨架上,喻愛情有本事無堅不摧令一個人的生命滿目瘡痍。受過情傷的人都有過來人的共鳴。
原來,言重矣。這其實是不識愁滋味的傷春悲秋戀人淪陷在個人的兵荒馬亂中把自己的悽苦無限放大,在和平盛世中自我沉溺,在言不及義的K歌中要生要死自傷自憐中忘了自省,太誇張。面對真正的災難,那larger-than-life的大規模創傷,愛情憑什麼和風災雪災水災、和火山爆發海嘯地震咁高咁大平起平坐?我們憑什麼覺得自己支離破碎家破人亡舉目無親?
記取平凡。《紐約時報》有一篇於911的文章是我終身不忘的,寫在事件發生翌日,篇首第一句就是:"Remembertheordinary,ifyoucan.RememberhownormalNewYorkCityseemedatsunriseyesterday,asbeautifulamorningaseverdawnsinearlySeptember"。因為尋常不再。四川汶川也歿了它的尋常。
5月12日早上,孩子還是尋常地背着書包上學,家中的廚房、街角的小店,還是如常地冒起早飯暖暖香香的炊煙,父母兄嫂弟妹親朋鄰人慣常地出門營生,走那小弄經大街抄窄巷出大路,走過幾株有故事的老樹,望過熟悉的蒼蒼遠山,搭乘同一班公車遇上一個朋友閑話油鹽,平凡地,過了一個平凡的上午。但,到了下午2時28分,平凡不再。在無知中,所有建構一個城鎮的瑣碎習慣都粉碎了,不再。
從此,歷史像紅海般一分為二,浩劫前,浩劫後,景物、人面,灰飛。

電視不停播放着災難死亡畫面,可恨那不是災難片,殘垣斷瓦死傷枕藉呼天搶地痛不欲生老淚縱橫稚子悲鳴,有脈搏的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思想,是救災。災難已成定局,救災和重建是現在進行式和futuretense,難能可貴是這災難反映出中國人民的軟件質地真的提升了、進化了,災區沒有亂起來人踩人。SusanSontag著名的"TheImaginationofDisaster"指如火星人襲地球等科幻片的核心本來就非科學而是「災難」。災難的本身當然恐怖,但災難後適者生存的人性自私崩壞醜陋泯滅和建制秩序的毀於一旦才最恐怖。不信的可去看看《28日後》。災難是不能怕又不能擋的,地震海嘯要來,誰作得了主誰有本事舉起StopSign叫停?災難片是對領導權威的質疑和衝擊。任何大國都應有在分崩離析的時候處理好危機、安度過災難的善後能力,否則妄言大國崛起。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災難興邦之前,肯定災難煉人、煉國。或許共患難比較單純,共富貴太多計算。災難比起什麼盛世奧運經濟暴發騰飛更能煉出同一個中國加油,這一震,我們都是中國人。倒下的東西太多,站出來的中國人卻不少,即使像愚公移山,也就一點一滴的,為災區為人心重建,修復屬於它的美麗與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