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的美髯和書法是雙絕,是「註冊商標」(icon),我們小時候常在報章看到他那飄逸的白鬍子,臺北通街招牌都是他龍蛇走筆的行草。他是黨國元老,在南京為官時,最欣賞《中央日報》吃了豹子膽的年輕記者陸鏗,還為陸鏗取號「大聲」,聽過陸鏗講話的人都說這個號太傳神了。到了臺灣,于右任當監察院長,屬於德高望重的閒職,有充裕的時間寫字。某日,記者問他晚上睡覺鬍子怎麼擺,這一問害得他徹夜無眠,鬍子左擺右擺都不對勁。
四五十年前,臺北街頭的招牌大致有兩種,一類是書法名家寫的,最多的當然是于右任,其次是張大千,偶爾也有溥心畬和黃君璧。另一類是黨國政要寫的,記得有陳誠(副總統)和五院院長俞鴻鈞(行政院)、張道藩(立法院)、謝冠生(司法院)、莫德惠(考試院)、于右任(監察院),加上張其昀(教育部長)等等。在政要群中,我覺得陳誠的字最好。後來看到書法家王壯為的字,何其神似陳誠,方知他是陳誠的捉筆人。那年頭,政要也要附庸風雅沾點墨水的。
自從蔣經國有自知之明,政要就不太敢題字了,免得名高震主。李登輝畢竟當權很久,現在偶爾還看到他的字;林洋港的人和字早已退隱江湖了。臺灣已經進入平民時代,陳水扁根本沒有店家要他題字,他的字也沒有資格題匾額。進入歷史,淡出新聞:早年那些書法家和政要寫的招牌都不見了,今天年輕人未必知道陳誠是誰,遑論張其昀?于右任龍飛鳳舞,縱使獨步當代,一般人要是看不懂,自然喪失了商業的世俗價值。如今所見,招貼多半為電腦合成字取代,宋體和楷體平分秋色,以端莊實用為主。少數招牌用歪歪扭扭的「藝術字」招徠「新人類」,總覺得小家子氣。是我跟不上時代了。
日前搭乘公車,驚見站牌一連張貼了好幾家徵信公司的廣告,提供「外遇搜證,感情挽回」的服務。而公車車身更漆滿了整幅大廣告:「TVBS強力報導外遇、工商、大陸二奶」,旁邊還畫了一幅「抓猴」的圖樣。港風臺漸,媒介何時墮落瑣碎無聊到這個地步,這可不是我所認識的臺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