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對全球工業、金融市場、地緣結盟以至能源資源競爭,都產生了極大的震撼。
當伊朗精神領袖高美尼於1979年革命成功後,石油危機隨即引爆。
其後世界各地發生的連串事件,包括美國滯脹、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聯儲局前主席沃克爾被迫調整貨幣政策、高達20%的通脹率、股災、銀行業出事、拉丁美洲債務危機、航空公司破產,以至沙地阿拉伯冒起,這統統與高油價有莫大關係。
我們現正處於關鍵時刻,就是正面臨第三次石油危機。北海布蘭特原油和德薩斯原油的價格已升越每桶130美元,而報章雜誌的頭條新聞,大字標題:「通脹重臨!」
第三次石油危機將會改變世界形勢,地緣政治影響力會出現新的秩序。科技、政治、金融市場、氣候、天然氣和煤炭勘探、銀行體系、反恐戰爭、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商品價格、企業經營策略,甚至乎社會規範都可能有變。
美國失勢現象趨明顯
隨着冷戰結束,加上前蘇聯解體,美國上世紀成為超級強國。不過,步入千禧年後還未到10年,美國強權下的天下太平局面,到了喬治布殊的朝代開始變質。
歐洲聯盟規模越來越大、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俄羅斯再度冒起、矽谷科網夢碎、911事件、拉登繼續逍遙法外、美國龐大的經常賬赤字,以及美元大瀉,都在在反映出美國已今非昔比。
在第三次石油危機下,美國失勢的現象將越見明顯。美國人過度消費、銀行業處境不妙、美元一蹶不振、財政部門無能和經常賬赤字高企等毛病,意味着美國經濟模式並不值得阿拉伯國家照單全收。
在原油價格升達130美元一桶的日子,無論是希拉莉還是奧巴馬在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勝出,相信美國人都會欣然接受應付氣候轉變和能源問題的新議案。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的石油危機,都會埋下油價隨後急跌的種子。
美國消費力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不少於兩成,更是亞洲出口業的最大市場之一。正如74年和82年的時候,西方國家經濟一旦陷入衰退,將引來另一浪油價回吐周期。
基於上述原因,就算高盛預期油價會衝上每桶200美元,大家也要有點保留。
美國再稱不上是全球的經濟霸主,中國和印度均積極追趕。然而,汽油、取暖用燃油、水泥、穀物和建築設備漲價造成的長期通脹,或成為俄羅斯、海灣國家、印度、中國和歐盟的唯一致命傷。
回顧在上世紀70年代的高通脹日子,物價飛升將增加新興市場所面對的政治風險。
亞洲股市難免受衝擊
面對原油和食品價格不斷上漲,亞洲區的貿易盈餘勢將收縮,甚至在未來10年內反過來錄得赤字。
對於自去年10月起見頂回落的亞洲股市來說,高油價敲響了另一個警號。日本、香港和新加坡股市都陰霾密佈;而一度是華爾街新寵兒的越南股市,市值已蒸發了差不多一半。
印度方面,該國的七成石油需求倚賴進口,而第三次石油危機勢將削弱其經濟增長動力,到頭來股市難免會受衝擊。
因此,大家如果仍擁有新興市場的股票,值得考慮找機會平倉套利,而不要等到問題進一步深化。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