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莫斯科的歐聯決賽,滂沱的雨水交融着泰利的失望之淚,以及卜比查爾頓的欣慰之淚,使人想起前蘇聯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內容講述3位女生在莫斯科掙扎,鑽進上流社會的故事。
其實,球壇也從來不相信眼淚。1990年世界盃加斯居尼的天使之淚,流露出來的脆弱,導致這名球星後來的酗酒與現在的沉淪。本來,眼淚就屬於女性或經歷過災難的人,正當盛年的年輕小伙子,在勝負面前不應該流淚。
當天盧茲尼基球場的貴賓席上,車路士班主阿巴莫域治也緊張得在座位上打滾,那刻的失態也出賣了他慣常冷峻的面孔。從一名走私客到西伯利亞油田的擁有者,他的經歷本身就是最佳的電影劇本。
阿巴03年入主車路士,一來貪圖倫敦的優惠政策(英國的超級外籍富翁在他國的收入不用繳稅),二來要借用車路士讓自己走出莫斯科,在整個歐洲、甚至世界揚名立萬。很快,他又成功了。
可是,阿巴莫域治明白自己只是成功了一半,因為歐聯冠軍才是他最大的理想。過去幾年,雲尼亞里和摩連奴無法完成任務下走人,目前的格蘭也將厄運難逃;這個循環將延續下去,直至達到目的為止。
莫斯科的眼淚畢竟沒有四川災民的眼淚來得震撼,但天性樂觀的四川人也不會相信眼淚。他們吃過一碗酸辣麵後,很快就會站起來重建災區,就像打完一鋪麻雀後,快手快腳重新洗牌、叠牌一樣。
隨着07/08球季結束,本欄也將關門大吉。不管下季還有沒有機會繼續,但這幾個月來確實獲益甚豐,當中有讀者的批評、前輩們的指點、同行的回應,也發現1,000字的稿,原來比600字好寫,希望下季有1,200字。再見!
文:法比奧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