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文台指出,香港遠離地震帶,受地震影響輕微,有紀錄以來的烈度只有6至7度。原來中央政府制訂的《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也有列明香港的「建築物抗震設防烈度」要能抵禦7度,這個標準比四川大地震的部份重災區更高。但基於一國兩制,香港毋須跟隨國家標準規管建築物,港府認為現有的抗風規範已經足夠,地震專家則不敢苟同。
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香港每年也會出現輕微地震:「香港不會不震,不會大震。香港每年平均來講有兩至三次有感地震,年年都會震,但度數好低。」他說,香港距離最近的地震帶有600公里,所以影響較小。地震烈度分1至12度,本港上次較嚴重的地震是在1918年,烈度達6至7度。
因應全國各省市的地震風險,中央政府制訂了一套《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規定各地建築物的「抗震設防烈度」標準。理論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興建樓宇,均須參照這套規範。這套《規範》,對港、澳、台的建築物抗震標準,都有規定;台灣的抗震設防烈度由8至9度不等,香港和澳門則列為7度。
根據這套規範,香港建築物的抗震標準,並不低於今次大地震的受災地區。《規範》列明,成都、北川、綿竹、汶川、都江堰、理縣、青川等重災區的建築物抗震烈度同為7度,與香港一樣;另一些重災區如綿陽、廣元,則只有6度,比香港還低。
抗風不等於抗震
屋宇署表示,現行的《建築物條例》並沒有規定香港的私人樓宇必須要具備抗震的設計。但根據該條例,本港樓宇須能抵受一定的陣風風力,即使發生7度的地震,樓宇應該仍是安全和不會受到重大損毀。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曾慶豪則指出,建築物抗風及抗震是兩種不同的設計:「抗風主要係靠樓宇物料強度抵受,抗震就要靠物料柔韌力;打風時,壓力主要喺建築物表面,地震時,壓力會分佈喺樓宇任何一部份。」
本港可能出現的地震烈度
度數:6度
人體感覺:多數人站立不穩,少數人驚逃戶外
對建築物影響:損壞--牆現裂縫,簷瓦掉落,少數屋頂煙囪裂縫、掉落
對自然土地影響:河岸和鬆軟土出現裂縫,飽和砂層出現噴砂冒水;有些獨立磚煙囪輕度裂縫
度數:7度
人體感覺:大多數人驚逃戶外,騎自行車或行駛中的汽車駕乘人員有感覺
對建築物影響:輕度破壞--局部破壞、開裂,小修或不需要修理可繼續使用
對自然土地影響:河岸坍方;飽和砂層常見噴砂冒水,鬆軟土地上裂縫較多;大多數獨立磚煙囪中等破壞
註:地震烈度由1至12度;6度開始有損壞
資料來源:《建築物設計抗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