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間就救濟緬甸風災災民的國際援助會議召開前夕,一直不准外國救援人員入境的軍政府,突然改變態度,聲稱「不論國籍」,所有救援專家都可入境,甚至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救災。軍政府突然轉軚,無非是錢作怪,想博取國際捐助117億美元(912.6億港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昨天飛到內比都,與緬甸軍頭丹瑞會晤兩個鐘後宣佈,丹瑞同意「不論國籍」,准許所有救援人員入境及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救災,同時會把仰光機場變成分發救援物品的物流中心。
紅十字會要求澄清細節
潘基文承認此行取得突破,連外國救援人員也說是「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但紅十字會認為有必要明確澄清是否所有境外救援人員到緬甸,都可通行無阻地到重災區救災。潘基文說:「全世界在看着,緬甸需要做更多事情。」
風災已過了三星期,迄今有13.4萬人死亡和失蹤,另有240萬人受災,軍政府一直對災民慘況視若無睹,不許外國救援人員救災,昨天突然急轉軚,消息人士透露,軍政府希望國際捐助117億美元,相當於緬甸全年的國民收入。
熟悉緬甸經濟情況的澳洲麥夸里大學教授特尼爾(SeanTurnell)指出,風災造成的損失約30億美元(234億港元),軍方有錢,只欠救援專家,他們突然答允讓外國救援人員到災區,目的是要爭取與會國家認捐更多錢,這樣才能中飽私囊。
另一方面,軍政府深知中國、日本、印度、泰國,都想對位處戰略位置的緬甸,發揮更大影響力,所以正利用這次風災,盡量撈取更多錢。美國國家安全局前亞洲事務高級主任格林(MichaelGreen)說:「軍政府巧妙地利用東盟和聯合國,在(區內主要勢力間)製造出一場投標戰,讓他們互相競爭。」
路透社/法新社/美國《華盛頓郵報》
敵視聯合國 軍頭假民主保政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訪問緬甸,取得重大成功,但說這擺脫了34年互相猜疑的困局似乎是言之過早,軍政府妥協無非是為了錢,但一談到釋放昂山素姬、民主改革和改善人權,軍政府依然故我。
雙方的恩怨可追溯到1974年,首名緬甸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UThant)病逝,遺體運回家鄉安葬,學生視吳丹為國家英雄,軍頭奈溫妒忌吳丹在國內外聲望甚高,又質疑他是美國的傀儡,結果回國下葬演變成反政府示威,軍方血腥鎮壓。
含糊承諾耍聯合國
聯合國多次批評緬甸軍政府打壓異見人士,要求釋放昂山素姬和推進民主改革,都令軍政府質疑聯合國的中立性,所以今次風災發生後,聯合國多次要求軍政府讓外國救援組織進入,軍政府都不許,因為軍頭擔心聯合國借救災做幌子,暗地裏進行政權更迭活動。
至於民主改革和釋放昂山素姬問題,聯合國多次宣佈有「突破」,軍政府其實是透過含糊的承諾來耍聯合國,表面上是和昂山素姬談判,實際上繼續拘禁昂山素姬和她的支持者,另外公佈一份不民主的新憲法,用假民主的公投來為新憲法營造合法性。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