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 理大分析衞星圖象<br>旺角全港最熱相差10°C打鼓嶺最凉

熱島效應 理大分析衞星圖象
旺角全港最熱相差10°C打鼓嶺最凉

【本報訊】本港城市高速發展,維港兩岸遍佈屏風樓,令市區的熱島效應更趨嚴重,一項研究發現,無論夏季或冬季,旺角是全港最炎熱的地區,新界打鼓嶺則是全港最凉地區,兩者溫度相差攝氏10度。負責研究的學者促請當局應避免興建屏風樓及多種植樹木,改善市區的熱島效應。 記者:鄧秋英、謝明明

這項研究由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於去年進行,該學系副教授林嘉仕昨於記者會指出,研究小組首次使用衞星定位接收器及實地地面測量方法,探測本港熱島效應的強度。

全港20地點集數據

理大研究人員仔細分析衞星圖象,並於黎明及傍晚時分,往20多個不同地點收集地面溫度。研究發現,本港市區與新界郊區的溫度,在冬夏兩季均相差很大。冬季晚間市區平均較新界溫度高攝氏7至8度;夏季晚間市區則較新界平均高攝氏5至6度。其中旺角是全港最炎熱的地區,其次是銅鑼灣,全港最凉地區為新界打鼓嶺。
林嘉仕說,以去年1月31日晚間量度的溫度為例,當日旺角及打鼓嶺的溫度分別為攝氏19.1度及8.9度,相差攝氏10度。他解釋,由於當日本港天氣晴朗無雲,風力微弱,未能將空氣污染物吹散,「令市區同新界郊外嘅溫差相距咁大,呢個已經係香港熱島效應嘅溫差最高上限。」他補充說,相對日本東京熱島效應溫差攝氏10至12度,以及上海熱島效應溫差攝氏8至10度,本港熱島效應未算最嚴重。

銅鑼灣樓高車多及人多,散熱效能大受影響,是全港第二熱的地區。 成啓聰攝

熱島效應

西九龍海邊一帶高樓林立,如漾日居、君臨天下及凱旋門等更高至60-70層,造成屏風效應,阻擋從維港吹入旺角市中心的凉風,令市中心的高溫無法散去。

人為熱氣無法排出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教授JanetNichol指出,旺角是全港最熱地區,原因是該區樓宇密度高,新鮮空氣未能進入,而且人為釋出的熱氣例如冷氣機排出的熱氣等又無法排出去;加上近年維港沿岸的填海區高樓林立,猶如一道屏風,阻擋海風吹入市中心,進一步加速旺角溫度上升。
林嘉仕指出,城市熱島效應可能直接影響市民的健康,尤其遇到熱浪時,熱島效應會變本加厲。根據外國研究發現,市區氣溫每提高攝氏1度,由蚊引致的傳染病登革熱及瘧疾分別會增加2%及6%。
美國太空總署地球科學部高級科研人員DaleQuattrochi於同一場合上稱,香港的環境質素需改善,才能吸引外國人才來港。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教授林嘉仕指出,少建屏風樓,多植樹木及建水池可減少熱島效應。

多植樹木減少影響

林嘉仕促請政府進行城市規劃時,應避免再興建屏風樓,以及預留足夠空間,讓市區空氣流通,以及種植多些樹木及興建水池,減低城市熱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