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來自國外的啓示 - 扶偉聰

樓市風雲:來自國外的啓示 - 扶偉聰

四川大地震,牽動着十幾億華人的痛,但最痛心的是近7000所校舍倒塌,奪去眾多年幼的生命。
災後,許多人對學校的建築標準及其建造過程提出質疑。倘若真的可以查個水落石出,或許可告慰於亡靈,但最重要是,整個社會對學生的莊嚴和對學校的定義應重要審視。
據日本亞洲通訊社報道,5月16日,日本舉行內閣會議,討論加快學校校舍改造進程,還決定由政府撥款,計劃5年內完成全國4.5萬所中小學校舍補強施工。例如,將舊有四層高學校(日本規定中小學教學樓不得超過四層)最高一層改為空中花園,減輕整個建築的承重。再在整個大樓外牆用10厘米直徑的鋼管穿插包裹,補強後的校舍必須符合抵抗7級地震的要求。

學校是第一避難所

日本稱「學校是第一避難所」,即所有房子都可以倒,但學校不能倒,因為一旦出現災情,學校和體育館等可供災民休息,學校的運動場可供直升機升降,災民集結在學校避難,也便於集中救助。此外,學校建築物均按高標準建造,其受損程度就成為判斷當地受災程度的參照標準。日本人稱學校不單是教育場所,還是他們的生命保護所。
其實,日本人上述這些原則,也是他們從地震災難中不斷總結得出來的。1923年關東大地震,也把許多校舍震塌了,從那時起,日本政府提出了「以學生的生命維繫着國家的未來」為最高原則,規定學校的建築物必須是當代最新建築模式。儘管13年前的神戶地震中,亦有幾幢教學樓倒塌,但他們不斷地對學校建築物修訂嚴格的標準,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國許多地方都處於地震帶,日本人對建造學校和對待學生的原則,應該對我們有所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