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去了「巴蜀風」,真是有很長很長時間沒去了,環境依然,食物的味道,卻與記憶中的有了距離。主要是溫度不夠。我是衝着白飯和鹹燒白而去的,一路想像着熱辣辣的扣肉在白飯中融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纏綿。結果,鹹燒白是冷的,加熱後仍不過是半溫不熱,飯也沒有多少溫度,一副再見不是朋友的冷漠嘴臉。
餐廳做出名堂後質素下降,似乎是通病,尤其是在深圳那種移民城巿,員工的流動性大,且無歸屬感,沒有誠意留住顧客的心,較典型的例子是「面點王」,以「平民、多選擇、高效率」的形象迅速成為外地人在深圳的食堂,在江湖很是驚艷了一陣子,分店越開越多,價格越來越貴,質素越變越差。某次我在那兒吃到一碟疑似變味的腐竹絲,立即埋單走人,從此不敢幫襯。
深圳的好處是選擇多,不介意做白老鼠的話,永遠找得到新歡,讓我們理直氣壯地變心。這次我的新歡叫「拾味館」,招牌的手撕鴨皮脆、肉嫩、骨酥,應該是妙齡的,讓我想起石岐乳鴿。一隻鴨下肚,再叫一隻,打包回香港做消夜。還有簡簡單單的醬油炒飯,材料除了飯,只有醬油,考的是火候,見的是真章,飯粒分明,黑亮如珠,以不銹鋼容器盛載,再置入木桶,體貼地保持了溫度。這就是心思了。
很多讀者來信詢問「巴蜀風」的地址,若獨愛川菜,去「巴蜀風」不妨,水煮魚和擔擔麵仍維持水準,炒菜也夠鑊氣。但旨在吃一頓好飯的話,我建議「拾味館」,趁它還未來得及變差,吃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