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柴犬奇蹟物語》,二○○四年,日本新潟大地震,一隻叫麻里的柴犬,從瓦礫裏救出了小主人──一齣應景的小品,在香港掀起一陣寵物的討論。
暴徒追殺小貓,判囚三個月。香港的寵物,是一個行業,從來不是一門事業。
為什麼?因為開寵物店,許多人只當成生意來做,對動物沒有特殊的愛心,本來不該做這一行。開寵物店,像開花店一樣,興趣為先,賺錢為次,這個行業很難成就億萬富翁。
香港的寵物銷售業,有幾位店東真正愛動物?愛寵物,是不會把一隻三個月大的獅子狗關在三呎平方的籠子裏的,如果喜歡貓狗,不會把寵物當做名牌的Gucci,一隻北極雪橇犬,零售三萬元,開寵物店的人把名牌狗當做潮流衣飾,為了轉手的暴利,貨如輪轉,不太把貓狗當做生命。
因此許多寵物店賣的名種狗,八千元一隻,賣出去之後,狗主發現小狗有病,拿回寵物店去,店主的反應是:對不起,這一隻我們疏忽了,可以另換一隻給你。
有一位朋友,把從寵物店買來的病狗帶回去,告訴店主:「我不想換,我想你把這隻狗醫好。」店主一呆──在他的意識中,一隻狗是一塊衣料,顧客發現了問題,如假包換,他覺得已經很有商業道德。這是香港寵物店最大的思維殘障:寵物不是燕窩,不是手袋,不是電冰箱,不是另換一隻就對得起顧客的。
然後是狗主的問題了。買了一隻狗,天天叫菲傭來放,香港的公園,許多菲傭一手放狗,一手拿着一份昨天的報紙馬經版。社會從來沒有培養過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這是一門專科的教育,香港的學校和家庭,幾十年來缺乏了這一課。
買了一隻狗回來,要與動物相處。從狗的眼神裏找回一份失落的友情,從貓的瞳孔中懷念從前的月色,如果連愛情的時間也沒有,養狗也沒有空的,一個城市,嫖妓的男人多,浪漫的情人少,自然寵物店多,會養狗的人少。日本柴犬的奇蹟,要在一場地震中才得到香港人的眼淚,不地震的時候呢?
日本的純種柴犬,像日本國內一切好東西一樣,不願向亞洲鄰國輸出,日本人傲慢地認為,不是那麼多人有資格擁有。看完日本片中的柴犬,化悲憤為欣賞,把動物當生命,不是一塊豬肉,用上心,愛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