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逾七小時路程,《蘋果》記者在大地震後第七日抵達重災區青川縣。這個全國最窮之一的縣城在地震中不堪一擊,失去2,100多條生命,舉目盡是頹垣敗瓦。家園盡毀的災民風餐露宿,面臨缺水缺電、食物供應不足;對於不斷的餘震,大家都已經變得習以為常。
位於四川北陲的青川縣是地震重災區之一,我與攝影師星期日從成都包車出發前往該處採訪。沿着剛打通的廣青公路北行駛逾七小時,終於抵達這個人口只有三萬多的小城市。從當地災民口中得知,青川縣近年多災多難,過去兩年才捱過洪災,詎料又遇上百年大地震,全縣一片愁雲慘霧。
白米只限量派發
我四出找災民採訪,路上遇見剛從家鄉逃出來的文登美女士。雖然她一家四口幸運地沒有受傷,卻要為明天生活憂慮,事關丈夫患病失業,她工作的工廠在地震後無限期停工,每月1,000元人民幣工資沒有着落。一家人以磚頭在路邊架起臨時爐灶,煮麵條與自製泡菜充飢,有一餐算一餐。
雖然解放軍已經入城,但每天派發即食麵與清水為主,白米限量派發。一名香港世界宣明會義工對我說,早幾天情況緊張時,更只限每人每日獲發一次糧食,相信情況稍後才會改善。現時災民日常梳洗與飲用都靠附近的小河井家溝,雖然政府勸告災民切勿飲用,但大家很少理。我看見一些小孩身上、臉上都長了紅斑點,很擔心水源是否受污染。
有人擺賣滷水雞
面對巨災,很多災民選擇好好生活下去。38歲的滷水店老闆吳邦財,雖然店舖在地震中毀於一旦,但他說要響應溫家寶總理「生產自救」呼籲,遂在店舖門前搭起臨時排檔,每早7時擺賣秘製滷水雞與熱烘烘的稀飯,吸引不少仍有錢在身的災民與解放軍士兵光顧。他說雞隻是他飼養,地震中沒有死去,記者一行三人花了15元人民幣點了半隻雞與三碗稀飯,味道很淡,但已是踏進災區以來最美味的一餐。
地震後很多災民入住政府設置的帳篷,每個規定住10人,災民都抱怨很擠擁。任職中學教師的馬志榮夫婦,一家三口跟毫不相識的災民擠在帳篷裏。他對我訴苦說,月前才供滿樓價15萬元人民幣的教師公寓,如今卻變成危樓,「我有買人壽保險,但沒有買災害保險,房子可能賠不了。」他前晚將價值2,000元的手機拿到臨時設立的公眾供電處充電時,瞬即被人偷去。
小六生懷念上學
入夜後的青川縣只靠帳篷前的燈泡與街燈照亮,四周幾乎漆黑一片。跟父母與姊姊住在帳篷的11歲小六生班斌對我說,很懷念上學的日子,也很記掛表兄與表姊,他們在地震中跟其他500名木魚中學的學生被壓在瓦礫堆下,如今仍未出來。
大地震過後,青川縣幾乎每晚有餘震。入夜後,我跟攝影師與司機在車子度宿,其間最少遇上兩次餘震,電燈桿搖來搖去。來自城市的我還以為災民會慌忙躲避,但大家似乎習以為常,看書、睡覺一切如常,我也放下戒心,繼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