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發展醫院 未雨綢繆 - 因念

兩岸三地:發展醫院 未雨綢繆 - 因念

全球華人矚目的事情,由喜極的奧運火炬傳送,變成極悲的四川大地震。人生無常,何以及此!救援還在努力當中,思考一下國家醫院發展的前景,算是從商業經濟、社會責任,和國家政治等多方考驗和考慮。
國家法律規定,外資不能全資擁有醫院,如果需要投資,必須以中外合資形式進行。加入世貿後,門檻下調,外資最多可佔70%。衞生部把醫院性質分為兩種:營利醫院和非營利醫院,當中也有公共醫院和民營醫院之分。因為公共醫院股權相對較複雜,大部份牽涉幾個部門的原始投資,包括衞生廳、財政局、大學,更有軍隊和交通部等,所以外資投資中國醫院項目,一般以民營營利醫院為主要,更有夥拍中資企業直接向政府購地自建醫院,以爭取項目可控制性。
以最近台灣IT業巨頭明基集團(BenQ)為例,投資11億元的中國首家綜合性三級醫院(衞生部從前按醫院設備、人員配置、和學科水準分為三級,以三級醫院為最高級別,另每一級再分甲乙丙三等,所以一共有9個等別的醫院),就是和南京國資集團合資在南京建成,規劃1500張床,首期500張,未來二、三期將增加科研、臨床教學和健康促進等醫療項目。
從投資角度,醫院肯定是回報期長、投入大的「福利」投資,由於病人看病,和一般消費有部份相同,當病人對這家醫院的人員和技術確定後,將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消費者」,故一般國內有名醫院都是其門如市。

投資互惠互利項目

醫院的專業人員配置和融合,絕對是一個異常複雜和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過去有很多投資者,雖然看中中國醫療這一塊大餅,但遲遲不敢染指。明基在2005年已經託管了兩家小醫院,一方面更深入了解中國醫院行業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培訓自己的專業人員,作為日後的主力部隊。
其實面對大災難的悲痛和反思時,資本主義商業社會除了捐款賑災外,在國家政策配合下,多一些這種互利互惠的投資項目,可以說是一種為將來災難從臨而作出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