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民政部副部長姜力昨日表示,汶川地震造成逾500萬人無家可歸,政府除了開放政府機關內的公共設施、公共場所,還搭建帳篷、以及可供居住一至兩年的過渡安置住房(活動板房),保障災民有一個基本的容身之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說,中央政府已向全國20個省市建設部門,下達了任務指標,須於四個月內,完成100萬間臨時「避震屋」,安置300萬人的臨時住房問題。
汶川八級大地震後,災區房屋受損情況嚴重,四川、甘肅及陝西受損房屋數目已逾430萬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早前公佈,截至本周一上午11時,全四川2,945.6萬平方米房屋倒塌;1,1719.7萬平方米房屋受損,直接經濟損失826.6億元人民幣;若計及農村地區,總的直接經濟損失將達2,000億元人民幣。
過渡性供臨時棲身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派出三批專家入川作質量鑑定,發覺很多房屋已成為危樓,不能住人,居民需要重新安置,而在重建工作展開前,需要大量臨時性房屋,供災民暫時棲身。
所謂活動板房,是由彩鋼夾心板裝配而成,每間面積約20平方米,可抗震、保溫、隔熱,室內間房,配置廚房、浴室及廁所,照明、電源插座及液化氣灶一應俱全,可滿足災民一家基本居住要求。
至於接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供應活動板房指標的20個省市,按經濟實力分作兩批,第一批須各建六萬套,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河北、山東、湖北、河南等10個地方;第二批則只須建四萬套,包括重慶、安徽、湖南、江西、遼寧、福建、山西、陝西、雲南、貴州等10個地方。這些省市須於7月10日、8月10日及9月10日分別交出25萬間、35萬間及40萬間活動板房。
周邊配備醫院學校
此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亦已考慮在這些過渡安置住房周邊,配備學校、醫院、街市以至垃圾收集站等社區設施。
重慶市周一晚已將首批一萬平方米(500間)活動板房,運往汶川縣映秀鎮及漩口鎮。安裝完畢後,可先安置3,000災民入住。重慶市南岸區副區長朱維說:「為了不消耗災區資源,原材料及施工用水,都盡量由重慶運來,由於這裏不時下大雨,我們的睡袋裏都是水,但為了安置好受災群眾,我們會連夜施工,爭取早點完成。」
除了由災區以外的地方接濟,四川一些當地政府,亦已緊急啓動自建行動,如都江堰市計劃在1個月內,建設11萬平方米(5,500間)活動板房,其他幾個受災地區的過渡安置住房建設規劃亦已在制訂中。
避震屋圖解
避震屋可抵禦7級地震
【本報訊】為災民提供臨時居所的活動板房計劃已在都江堰城區東南約5公里的一塊爛地展開,將會成為附近一萬名地震災民一處臨時棲身之所,直至他們的家園可以重建為止。當地市政府昨日請來大批工人,使用特製夾心板24小時日夜趕工,務要在4日內建成一所可以抵禦7級地震兼有水電供應的臨時「避震屋」。一些正在街頭露宿和住在政府提供帳篷內的災民,都希望這臨時居所可以令他們生活好過些。
發泡膠製防火牆板
數十名工人昨日開始動用多部工程車,在這塊面積30萬平方呎的爛地上進行做平整工程,然後立即在上面建屋。工人首先在剛填平的空地上劃出多個巨大的長方形,每個長方形地區又再劃分成10個每個20呎乘10呎的單位,而每個單位的四邊地上和牆與牆之間都安裝上有凹位的路軌式支架,以便工人將每塊8呎高的預製牆板,如砌積木般一塊一塊裝嵌上去。
這些來自上海和重慶的預製牆板用料十分輕,三吋厚的牆板兩邊是防火板,中間夾着的是發泡膠,工人可以輕易的用人手將牆板嵌成單位的牆壁,向街位置安裝有窗門和大門,完成後便成了一列列每列10個單位的平房。
工地姓茜的管工表示,估計這臨時平房區可以容納一萬名災民,工人現時24小時趕工預計4日可以完成,並會有水電提供。茜又說:「這些房子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抵抗7級地震,由於牆板很輕,即使塌下殺傷力也較小。」據知,這個過渡性的平房區,主要會安置都江堰區內露宿街頭和住在帳篷的災民。
其中在街頭用木板搭建簡陋棲身之所的何先生夫婦,對平房區十分期待,50歲的何太說,她已8日沒有洗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