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華爾滋 - 邁克

最後的華爾滋 - 邁克

史高西斯拍演唱會,《電光滾石》當然不是第一次,資深觀眾迄今不曾忘記整整三十年前那部石破天驚的《最後的華爾滋》。TheBand於三藩市告別舞台的盛會,被大導打造成一座紀念碑,不但卜戴倫、鍾妮梅藻加紐揚的卡士可一不可再,音影的玲瓏剔透在同類製作中也開了先河。
論整體成績,當然《電光滾石》更接近完美,劍畢竟不是白磨的,技術經過一萬個日與夜的改進,許多當年不可能達到的效果,如今不但手到拿來而且易如反掌。然而日新月異的硬件軟件再令人讚歎,《最後的華爾滋》的劃時代意義卻永遠不會被取替:歷史上第一次,有人用拍攝荷里活歌舞片的手法去見證一場音樂會。在它之前,包括最好的《胡士托》,都是那種十六厘米的製作水平,畫面隨時隨地鬆郁矇,聲帶又沙又雜,觀眾悶聲不響逆來順受,只因為見怪不怪,就像天天吃慣刻薄後母施捨的冷飯菜腳,早已接受冇啖好食的殘酷事實。這之前史高西斯剛剛拍竣如假包換的復古歌舞片《紐約紐約》,意猶未盡繼續烹調滿漢全席,簡直教人受寵若驚,其創意等於萊芬斯坦《奧林比亞》以廣告形式處理一九三六年的柏林奧運,從此改變了一個類型的生態。
有人提出質疑:bootleg自有其活潑的即場感,夾硬套上錄音室的十全十美,不啻違反了演唱會紀錄片的性質。實際上不修邊幅的風格一直有人問津,但身光頸靚成了一個流派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譬如八四年「談話頭」的《StopMakingSense》,八八年湯韋斯的《BigTime》,以至麥當娜的演唱會紀錄片,都走《最後的華爾滋》開拓的這條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