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早期癌症因沒有明顯病徵而延誤治療,中文大學近年引進嶄新的腸臟、胃及食道癌症診斷技術,可深入器官檢查血管異常分佈及細胞形態,在病人未有病徵時找到早期癌前病變。若是早期胃癌,更可利用類似「片皮鴨」的方法,將薄薄的上皮細胞削除,令病變細胞不會演變成嚴重癌症。 記者:陳沛冰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主管沈祖堯教授表示,腸癌及胃癌早期病徵不明顯,患者未必感到痛楚;部份腸癌患者的大腸瘜肉,甚至不會凸出,增加檢查難度。傳統的內窺鏡檢查是利用白光掃描腸胃組織,一般要到長出瘜肉或腫瘤,甚至開始潰爛,檢查時才發現異常;病人要再抽取組織化驗,若證實是癌症,患者須切除一半甚至四分之三個胃。
沈祖堯教授指出,近年中大引進三種新儀器,可準確診斷腸臟、胃及食道癌,即使病人沒有病徵,也能發現早期癌前病變。其中一種是色素內視鏡,在需要檢查的器官噴上大量藍色藥水,再進行檢查,可根據血管分佈異常位置,斷定癌瘤位置。
窄頻顯微視鏡較先進
另一種是可發出五顏六色光源的光譜內視鏡,不同的光譜頻率可逐層深入器官,檢查血管狀態,若發現血管「好多轉彎位」,極可能是患癌徵兆,而傳統用白光的內窺鏡則不能看到血管分佈。
不過,上述兩種技術都要先找出血管異常範圍,再抽組織化驗,去年引入的新一代窄頻顯微視鏡,則可在血管異常位置,直接射出激光深入器官底層,進行多層分析,而細胞越大、顏色越深及排列出現異常,便是癌前病變徵兆,毋須再抽組織化驗,目前本港只有威院有窄頻顯微視鏡。
手術創傷小成效顯著
沈祖堯表示,若及早發現胃部有癌前病變,可進行內鏡黏膜剝離術,像切片皮鴨般,將有癌前病變的上皮細胞切除,部份病人可能要將整個胃的上皮切除,但仍較以往要切除大面積的胃部的創傷小。至今威院已進行數十宗相關手術,病人只需留院一至兩天,成效顯著,手術時只有5%至10%的出血機率,但即時止血便可。
他指,不少胃癌病人也是因胃痛求診,檢查後才知發現患癌,故胃癌高危患者,例如煙民、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士,應定期接受腸胃檢查,避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