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性壞疽疫情威脅四川

氣性壞疽疫情威脅四川

【本報訊】世界衞生組織發表聲明指,四川地震災區面臨大規模傳染病威脅,當局應採取措施加強防範。近日,四川災區不斷有人感染氣性壞疽病,全省已有57宗個案,其中一家醫院出現30個病例,當前所有病人病情穩定,並被隔離。而國家疾控中心已把屍體處理及防疫列為重點工作。
四川的成都華西醫院昨已確診30個氣性壞疽病例。為防止該病傳播,醫院已特設隔離區域和單獨的感染治療室。據該院院長透露,本月14日,他們發現數名來自映秀鎮的傷者感染革蘭陽性桿菌,其後確診為氣性壞疽病。省衞生廳昨日表示,此病與炭疽病不同,災區並非爆發傳染性極高的炭疽,沒有傷口的普通市民不會受影響,全省已派出一萬多人防疫並進行消毒。
氣性壞疽病此症源於泥土的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患者遭壓傷的肌肉傷口,若感染此菌後會壞死,皮下出現氣泡,又黑又腫,必須截肢保命,並不會人傳人。至於炭疽病則是地震後地表改變,土壤中的炭疽桿菌可能暴露出來,故地震災後防疫手冊中也把炭疽列為其中一種必須要做好預防的疫症。

近日高溫加速屍體腐爛

當地近期溫度最高達到30℃,持續的高溫將加快屍體腐爛的速度。該中心研究員劉秀岩說,目前主要的防疫工作,包括對腐屍散發的有毒氣味進行防疫、消毒,以及噴灑消毒藥品,阻止蚊蠅滋生造成動物傳染。根據唐山地震經驗,地震發生後滅蠅工作每小時必須進行一次。
曾指揮唐山大地震防疫的研究員岳麟說,氫氧化鈣和漂白粉混合噴灑,對屍體除臭和消毒的效果最好。目前,不少屍體只能選擇在遠離水源,特別是遠離水庫、江邊的郊區集中淺層填埋。他稱,大量屍體的處理不應採用焚燒方法,以防污染大氣和防止周圍人群的吸入中毒。對少數患甲、乙類傳染病人的屍體,可在徹底消毒後用屍袋密封後,運至空曠地方焚燒。
四川災難後,需要大量屍袋處理屍體,台灣方面這次也經直航救災包機運送2,500個屍袋等物資到當地。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副教授馬宣立指出,屍袋由不滲水的膠布製成,中間縫上拉鏈,附有手挽,以便救援人員運送屍體,袋上也有位置放置辨認屍體的資料,但非作防疫之用。他稱,用白布或棉被較難包裹屍體,且會滲出血水。

處理屍體一般程序

收集:救災和醫療隊收集屍體後,記錄屍體隨身物品及發現位置

包屍:噴化學物品初步潔淨屍體,然後放入屍袋

記錄:為屍體拍照,記錄個人特徵,例如脫氧核糖核酸(DNA)、牙齒、頭髮

解構新一代屍袋

大地震後,當局需要大量屍袋處理屍體。新一代美國製屍袋BioVu囗HDWMDBodyBag經特別設計,方便外界辨認死者身份,而且方便運送。

A)屍袋所有縫口,都是用熱封口,排除任何液體或氣味漏出

B)屍袋外層設有八個手柄,方便運送

1)外層為環保複合塑膠,可保護內層及減低屍袋在運送時破裂的可能

2)屍袋的拉鏈,有兩個拉鏈頭,方便開合

3)內層用聚乙烯基織物(透明薄膜)製成,讓外界可辨別死者身份,及方便工作人員檢查屍體

圖:《蘋果日報》CG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