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與激情之間 - 林夕

冷靜與激情之間 - 林夕

聖經傳道書道:「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前天看見蘋論後,心頭有一點不舒服,寫了一篇我的天。向來尊敬的李怡先生,所寫的當然有理有節,再看昨天李怡先生「天變道亦應變,且放棄好大喜功之道」一文,再檢討不舒服的原因,忽然想起傳道書那名句,我想如果拿盧峰的蘋論「同哀同悲同心襄助」先一天見報,就是縫補大眾感性的傷口,然後才到李怡先生「災難頻仍積德消災」來撕裂豆腐學校,穩定壓倒災兆的真面目,那就不會有於心不忍的感覺。可見大多數人在人命當前,難逃感性先行,理性候補,正如醫療失誤受害者的親人,總是先痛哭後向醫管局擲石頭。當然不曾有半秒鐘懷疑李怡先生在家中看新聞不會鼻酸,可是在天災中提出連下筆本人都不相信的封建時代天譴論,等於用過去的傷口來解剖新的傷患,而且,先要求有關失職的官員下台或聲明救災後再治罪,提議最有效的救援方法,該比提出釋放胡佳及檢討奧運得失更有即時的關連。
誰都看到成都政府大樓在沒有偷功減料依足防震規定中成為倖存者,越是這樣,就越忍不住為受剝削的一群哭祭,眼淚當然不應淹蓋了視野,可是,正如這幾天的財經台第一時間研究哪種板塊的股票會受惠,我還是會猜那些財經專家內心也覺得情何以堪,只是職責所在,各人有各人的角色。哀悼有時,追究有時,有時我們就是這樣活在冷靜與激情之間。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